新华社西宁1月31日电(记者李宁)腊月时分,寒风萧瑟,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柳村的新艺皮影社内却热闹非凡,周邦辉的皮影班子正为新春下乡紧锣密鼓地排练着。
一张白布搭建的舞台后,灯光点缀、锣鼓敲响,唱腔嘹亮,光影之间,一出好戏登台上演。
岳飞精忠报国,杨家满门忠烈,秦香莲千里寻夫…………演员、上手、下手、箱主、控场容身于后台,作为演员的周邦辉坐在最前方,双手舞动皮影,嘴里高声吼唱,动情时双脚用力跺地打着节拍,烂熟于心的情节和唱词脱口而出,韵味绵长。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清代光绪年间,皮影戏从中原传至青藏高原,落地生根,至今已传承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青海“花儿”“平弦”、凉州“贤孝”以及陕西老腔等曲调,形成了独特的河湟皮影戏表演风格。
“一台戏的好坏,关键要靠大家的配合,摆动皮影道具,敲打锣鼓,吹奏唢呐,唱腔节奏,紧密衔接,才能为皮影人物注入灵魂。”周邦辉是“河湟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师父说,用感情演,你唱的词就钻到‘影人’的肚子里去了。”
中国皮影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光影”原理创造的一种融合绘画、雕刻、文学、戏剧、表演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皮影行当里,艺人们不但要会表演,还得懂得皮影制作。皮影社的雷吉林在演出环节是负责锣鼓三弦等乐器的上手,而在台下,他是一名皮影雕刻家。
“皮影雕刻原料十分讲究,一般以当地六七月份宰杀的黄牛皮为最佳,皮质选择要薄厚适中,柔软有韧性。技法上用雕、缕、刻、挖相结合进行制作。”雷吉林说。
春节期间,周边区县的不少村子都预定了周邦辉的皮影演出。“开春第一出戏,村民们都会点《万寿图》,唱词寓意吉祥,曲调清新明快,百姓都拍手叫好。”
春节期间演社火、唱“神戏”,农民丰收节讲党的好政策,中国非遗日表演传统剧目……受疫情影响,戏班演出减少,但通过参与政府出资的“送戏下乡”、到中小学表演传承皮影戏艺术等活动,一年下来,周邦辉出门演出达到余场。
“听一言老汉喜心间,老书记红心得承传。”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内容,周邦辉以皮影戏传统曲牌为“旧瓶”、新生活为“新酒”,创造了一批反映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的新剧目。
“用民间熟悉的曲儿,讲党的好政策,唱农民的好生活,日子越过越好,咱的曲子也要越唱越好。”周邦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