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669887.html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不论身在何方,买一张票回家团圆,是很多人一年的牵挂与期望。“家”在过年习俗中占据着绝对中心的位置,围绕着一个“家”字,衣食住行,点点滴滴,中国人发展出了一套不遗巨细的年俗体系。1月26日,“知‘住’常乐”——第十三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如约而至,每年从小年前后开幕延续至元宵节,它几乎跨越了中国人过年习俗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本届海上年俗风情展从1月26日延续至2月24日,以衣食住行的“住”为主题展开。展览以“家”为线索,序厅以一座贴了门神的江南传统民居的门开启整场展览逛年俗展,忆传统年味写春联、剪窗花、捏面人……丰富的年俗互动活动在展厅热闹展开,赶集般的热闹氛围吸引了熙熙攘攘的观众。以江南传统房屋为主题的年俗展中,不少过年的“老物件”勾起了老人们的回忆。“回忆起以前很多事情。”75岁的徐女士和老姐妹一起来逛展,古老的木板年画和剪纸窗花勾起了她小时候穿新衣、守岁、贴窗花的年味记忆。压岁钱是孩子们对过年最大的期待。张文祥老人在展厅里给驻足的游客递上一只装有一角钱的小猪红包“沾沾年味”。展厅里两展柜的红包从民国到近代,是他多年精心收集的珍藏。老人介绍,民国前十年,中国造纸业还不发达,造纸都是亏本,红包也不普及,到了民国中期之后,纸钞发行普及,红包也随之流行起来,他收藏的很多民国年间的红包都是这个时期的。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包这些红包大都以传统红色纸为底,以中国传统的木板刻印或是石印方式印刷,以金粉为颜料用中国木版年画的手法套印,吉祥话也是“太平有象”“竹报平安”“恭贺新禧”等传统的四字成语、俗语,印制单位往往标写在红包下方或是背面,看起来古朴典雅。一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红包,不少是老革命干部收藏了多年的纪念品,保存至今很不容易,张文祥为了收集到这些珍藏,很是费了一番功夫。旁边一柜以改革开放之后的红包为主,很多是老人在年代到年代的收藏,以色彩斑斓的卡通图案和传统年画图案为主,祝福语也日渐通俗,“新年快乐”等词出现在了红包上。“那时候收入不高,大家装进红包里的钱一般也就是几角钱到几元钱。”张文祥老人指给记者看,相应地,那时候的红包也比较小,比起现在动辄装几百元的红包,不到一半大。以“家”为主题串起展览联合策展方、大灶建筑的申童介绍,一楼主展厅共分七个展区,也是家中的七个空间。在展品的选择和具体布置中,力图营造出过年期间家家户户热闹的传统空间氛围。穿过展览序厅,就可走进对上海民居有着较深影响的“江南民居”,门厅上贴着门神、春联;走进“家门”,屋内江南民居窗格上贴着剪纸窗花;“厨房”的灶台上摆放着除尘用的鸡毛掸子,墙上贴着灶画,正在祭灶,辟邪除灾、迎祥纳福;“中堂”里的八仙桌上摆放着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齐聚一堂,共度除夕、守岁,寄寓来年;在出“门”的两侧展厅里,摆放着财神爷,人们在正月初四祭拜财神,用震耳的鞭炮声迎接财神爷的到来;在“屋外的院落”里,已是闹元宵的时节,花灯已亮,只等人约黄昏后。在展厅中,展出有民间收藏家收藏的红包、年画、酒具等与年俗相关的老物件。墙上的展板图文,将过年习俗、年庆典故、年庆活动、祭灶礼仪、剪纸文化、年画文化等融入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介绍之中,让传统的记忆永不消逝。传统中,祭灶是过年期间一项重要的年俗同济大学博士生李文墨为本次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年画藏品,他是一位城市规划师,因为工作关系,几乎走遍全国每个省区,在历史村镇的田野调查中,逐渐对民间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年来,他从研究角度成系统地收藏年画余张。此次他送展44幅年画藏品或复印件,基本上是上海地区曾经出现过的年画,产地以江苏苏州南通以及上海本地为主。根据空间和年俗内容秩序分为六类分别挂在“家”的不同位置:序厅年俗节庆、大门上的门神、祭灶的灶君、中堂守岁、迎财神和放鞭炮闹元宵年画。一幅粉红底的“小红灶”灶神年画,又称“小灶王”,非常稀有,是清代道光年间苏州地区的年画。灶王爷头顶华盖上书“东厨司命”,衣服上有“福寿”二字,华盖左右流苏下垂各串两枚“钱(全)币”,取“福寿双全”的寓意,而长袍下方有五子,取“五子登科”之意。而另外一幅“定福宫”的上海小校长灶神年画,是清末民初流行于上海地区的灶神年画,定福宫是上海灶神的名称。年的石印彩绘年画《麻姑》一幅年的中堂石印彩绘年画《麻姑》是以“麻姑献寿”为内容的“献酒图”,是李文墨从日本的拍卖上拍得。麻姑是民间信仰的女神,为女性祝寿多献麻姑像。画上她坐在寿星的坐骑鹿上,手捧酒壶酒杯和寿桃。作者张志瀛是活跃于上海的著名画家。除了年画李文墨还送展了20枚江浙地区上世纪50-60年代的剪纸作品。窗格所在展区贴在窗格上的剪纸则是由剪纸艺术家王锦娣剪的窗花,她告诉记者,接到“任务”后,从早上剪到晚上才完成这幅作品,一定要给市民呈现上海“最美”的窗花,将最温馨的祝福传达出去,希望剪纸能更多地走进现代市民的生活。春节期间将有多场年俗活动举行过年期间,除了年俗风情展,还有众多活动举行。1月27日有两场讲座“海派年俗讲座:趣说对联”和“木逢春——雕版印刷技艺”讲座,1月28日,一楼展厅的地面上将印上年俗展主题命名的中式大富翁游戏,欢迎青少年一起来游戏。过年期间,从年初二到初五,新春音乐会、“乐侃迎新春辉焕迎新年”九乐堂新春专场曲艺演出、欢乐皮影戏、富贵嫂谈谈滑稽戏的起源,系列节目陪伴市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2月16日,与市民再约上元日,一场元宵主题市集将成为春节系列活动的重头戏。观众在现场写春联另悉,为配合今年的海上年俗系列风情展,由上海三山会馆管理处、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的“丝路壁画艺术展”,作为分会场将于1月29日至2月24日,在上海三山会馆展出。壁画艺术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绘画承载形式,贯穿漫长的历史长河。古代壁画是民间画师绘画作品,多存于寺院、道观、庙宇、祠堂和石窟等地,壁画中有很多形象与年画形象具有相似性,二者同根同源。值此新春佳节之际,“丝路壁画艺术展”选取与年俗相关的壁画,与市群艺馆的年俗展遥相呼应。本次壁画展由一位90后的年轻人——王牟云驰,和他的团队合力呈现。20多幅壁画有的是他们自己创作,有的是临摹,有的是收藏的珍品。他们用精湛的古法泥胎壁画技艺重现这一古老艺术的辉煌,用匠心传承守护这一绘画艺术形式,王牟雲馳表示:“不少洞窟不对外开放,我们将它临摹下来,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现场可以看到四大天王门神形象壁画、关公像等。据王牟云驰介绍,现场一幅关公壁画是山西古壁画。这是一家私人祠堂的守护者交给他们守护的,他们将壁画作了修复,并且承担起该壁画的保护、收藏和传播的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