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湖南省望城县治沩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一是雷锋、左二是总指挥赵阳城)
本刊记者余玮
湖南望城是雷锋的故乡,也是雷锋精神的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地。
雷锋22年短暂的生命历程,有18年是在家乡度过的。在这里,渗透着他童年时的辛酸苦难,更记载着他翻身后的幸福快乐。望城的机关大院,曾闪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山间小道,留下了他艰难跋涉的足迹;湘江堤岸,撒下过他筑堤抗洪的血汗;团山湖畔,回响着他战天斗地的歌声。
在望城的18年,是雷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雷锋人格基调的关键期。雷锋在望城18年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奠定了雷锋精神的基础,望城是雷锋精神产生、形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起点,是雷锋精神的红色摇蓝。
如今,望城到处都是“雷锋”的身影,逐渐形成了“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的“森林效应”,望城成了中国的“雷锋窝子”。望城人把学雷锋这支“道德长跑接力棒”传递着,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一份情感来守护、一大传统来继承、一种习惯来延续,努力把望城打造为一座充满大爱的好人之乡、首善之地、名望之城!
吃“百家饭”长大的雷锋感恩新社会
雷锋是个典型的“湖南伢子”,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在这里度过了坎坷的童年。因当年属庚年,所以乳名“庚伢子”。
笔者曾受访过的雷孟宣是雷锋的乡邻和幼时玩伴,他说:“母亲遭恶霸凌辱被迫悬梁自尽后,年仅7岁的雷锋就成了一个孤儿,贫苦的六叔祖母收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六叔祖母家的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雷锋年纪虽小,但生活的磨难,使他过早地懂事和成熟了。为了减轻叔祖母家的负担,雷锋经常上山去砍柴、放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每当雷锋的身影在哪家门口出现,哪家就叫他:“庚伢子,来吃口饭吧!”雷锋胆怯地靠拢桌子,他往嘴里扒着饭,眼泪禁不住扑扑簌簌地往下掉。雷锋再也不忍心给叔祖母家和乡邻们增加负担了。年一开春,他就瞒着叔祖母在外乞讨过一段时间。
年8月,望城县解放了。这时,农会主席彭德茂根据雷锋族谱给他取名雷正兴,并让雷锋当上了儿童团长。孤儿雷锋分到了田地与山林,也分到了茅屋三间。这对小小雷锋而言,主人翁的感觉更为强烈,在苦尽甘来的事实面前,他懂得了爱什么、恨什么,懂得了穷人只有紧跟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幸福的前途。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给他无尽的关爱,雷锋才有机会走进明亮的小学课堂。
如今,雷锋的母校那刻有“荷叶坝完全小学”字样的大门牌坊还在,多年来坚持“扛雷锋旗,走雷锋路”,制订了“学雷锋、做传人”的校训,学生师生坚持续写“雷锋日记”,正接过雷锋的“枪”,润物无声地传承着雷锋精神。
年,雷锋小学毕业。湖南雷锋纪念馆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中,展示有雷锋当年的班主任夏柳老师有关雷锋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记录。在发言中,雷锋这样说道:“我们小学毕业了。基本教育受完了,大家很高兴。感谢党、毛主席和老师……我响应党的号召,决定留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去当新式农民———决心做个好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老师们,请你们看我们行动吧,我一定要做个英雄。”
雷锋激情洋溢的毕业誓言,深深地打动了全体师生,也记录了少年雷锋立下的三大“宏愿”:做个好农民,做个好工人,做个好战士。雷锋后来的成长足迹中,他果然做到了。
早年的流浪乞讨、当皮影戏艺人吃“百家饭”,是雷锋成长中影响深刻的一段经历,使他比一般人对旧社会的重重创伤有了更为清晰的切肤之痛。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切肤之痛又反转置换为对新社会的由衷赞誉、感激与拥护,为雷锋的人格提升提供了稳定的后坐力,热爱党并忠于祖国、友善并关爱他人的品格逐渐萌生。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党和毛主席救了我的命,是我慈祥的母亲。当我想起党的恩情,恨不得立刻掏出自己的心。我们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应该饮水思源。伟大的党呀,我要永远在你的身下尽忠效力,永做你忠实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
由此,雷锋悲惨的身世转化成他服务人民、乐于助人、艰苦奋斗与甘于奉献的内在动力。他的感恩反哺意识深深地烙着时代的印记,把感恩化作报答人民的一种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集体、为国家默默奉献。
▲原望城码头上,雷锋的同事冯正其老人在雷锋塑像前讲述年11月县委领导、家乡人民在这里送别雷锋的往事
公务员雷锋甘做“革命的螺丝钉”
年,望城县委缺一位通讯员。笔者曾专访过的黄菊芳,就是当年招收雷锋到望城县委机关工作的考察人。黄菊芳说:“当年,望城县委机关准备从农村招收一名工作人员,物色人选的任务恰好交给了我。经过多方调查,我了解到雷锋苦命的身世,也了解到他对党、对社会主义深厚的感情,于是建议录用他。”
16岁的雷锋在成为公务员之后,简直把单位当成家一样。一开始,县委办公室只分配他负责打扫县委书记张兴玉的办公室、会议室的卫生和打开水。可是雷锋连同其他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卫生和打开水全包了不算,还坚持天天打扫办公楼楼上楼下走廊的卫生。雷锋见到同事总是笑脸相迎,对谁都非常热情,机关里的人都很喜欢他。
张兴玉的女儿张杏芳讲:“我爸爸十分同情雷锋的悲惨遭遇,两个人有着相似的苦难家史,能够感同身受,因此非常关心雷锋的成长,外出开会或下乡调查常将雷锋带在身边,走路时、有空时就给雷锋讲革命故事、讲英雄模范事迹……他们俩朝夕相处,情同父子。雷锋人很纯,受到我爸爸的教育与影响。”
雷锋悲惨的身世使他对地主有着满腔的仇恨,为了使雷锋对阶级的仇恨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张兴玉有意识地引导他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教育,引导他常想想自己过去的苦,不要忘记过去的苦,不要因为自己已经翻身过上了好日子就忘记劳苦大众。
雷锋在望城县的公务员经历,对他日后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在县委机关大院内,能接触到领导又能接触到老百姓,使他的视野比一般的同龄人要更加见多识广,他拥有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年秋,雷锋陪同张兴玉去新康乡检查灾区恢复生产情况之后,回县里开会的途中看见有颗螺丝钉,不经意地一脚把它踢到路边。张兴玉却走过去捡了起来,抹去灰尘,装进自己的口袋。过了几天,雷锋要去县农机厂送文件,张兴玉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螺丝钉说:“小雷,把它一起送到工厂里去吧。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得勤俭奋斗啊!”张兴玉把螺丝钉放在他手掌中,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一颗螺丝钉,别看东西小,机器上缺了它可不行呀!我们每一个同志,不也是整个革命这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吗?就像这个公务员,虽然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少了你也不行。”
张兴玉有关螺丝钉精神的教育,在雷锋心里刻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在党组织的教育下,螺丝钉精神得到不断升华。后来,他在日记里多次写到螺丝钉的作用,反复思索,终于形成独特的“螺丝钉精神”,成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写照。
雷锋到县里参加工作后,有了自己的收入,但从不乱花一分钱,不过订购书刊报从不含糊。他自费订阅了《中国青年》《人民文学》等,还买过《可爱的中国》《浮沉》《青年近卫军》《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真正的人》《牛虻》等。当时雷锋看的书还有《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毛泽东选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也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等等。他住的地方床上都是书,走到哪里也随身带着书,是个有名的小书迷。这些书是他的精神食粮,对他的人生观形成有极大的作用。
在雷锋成长的年代,是一个先进人物不断涌现的年代,雷锋从中受到激励,吸取养分,并最终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这对雷锋品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当然,雷锋自己对人生苦难挫折的感悟与超然,自身不断反思与积极能动的作用有助于其伟大人格的塑造。
▲七律《望城》(刘晓诗徐宜胜书)
好人雷锋在善良淳朴的湘土文化中得到塑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个体的雷锋,其成长自然离不开传统乡土文化的浸染。生长在这方水土的湖南人素有“淳朴重义”的性格,驱使着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这方水土倡导的“拙而诚”的理念,沉淀了他甘做“傻子”“钉子”,对事业的极度热诚和坚贞;这方水土饱含“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情怀,推动着他树立远大的理想,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大潮中;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更激励着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望城地属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望城涌现了包括郭亮、刘畴西等在内的无数传奇式英雄人物。作为望城人的雷锋为之深感骄傲和自豪,对这些故事了熟于心,也常常给大家讲这方面的故事。这些英雄人物,成为雷锋心目中的仿效对象,他自觉地学习他们,向他们靠拢。
雷锋的父亲雷明亮在年曾参加过毛泽东发起的湖南农民运动,参加了农民协会,担任过自卫队长。成年后,雷锋对父亲的这一经历非常自豪,并自许要做他的革命继承人。在他后来的日记本上就写有据烈士夏明翰就义诗点化而来的小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雷明亮,还有后来人。”当年,他常以革命继承人自居,革命文化对于雷锋自我境界的提升有着特别的作用。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的具体内容。湖湘文化历来崇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湖南民众自古就有“吃得苦”“霸得蛮”的秉性。雷锋少年立志,血气方刚,身上秉承着湖南人的霸蛮血性气质,湖湘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这个湖湘子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他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学习工作上刻苦钻研、有“钉子”精神,人生态度上不断求索和学习、不断成熟进步。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后来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冯健曾是雷锋生前的偶像。冯健和雷锋是年初冬在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家中第一次认识的。冯健是湖南全省有名的模范“养猪姑娘”,曾两次进京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她是雷锋崇拜、敬慕的先进人物。她比雷锋年长三岁,雷锋亲切地称她为“冯姐”或“健姐”。两人志趣相投,可谓无话不谈,以“姐弟”相称。
笔者曾采访过原望城县委副书记赵阳城,“我对雷锋的第一印象是小个子,机灵”。年,全国大炼钢铁,鞍钢到望城招工,同时招工的还有湖南湘钢和湖北冶钢,很多人都报了后两家,不愿意去东北,但雷锋坚决报了鞍钢的名。就在报名表上,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雷锋”,最初取“峰”,意在“勇攀高峰”。据赵阳城回忆,雷锋起初是觉得“雷正兴”这个名字土,不够“响亮”,于是想改成“雷峰”。赵阳城说:“你不是要去鞍钢嘛,跟钢铁打交道,又不是上山下乡,不如把‘峰’改成‘锋’。”雷锋欣然接受。
从雷正兴、雷峰到雷锋这三个名字,雷锋逐渐实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