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光影之间非遗项目孝义皮影戏

观众的眼睛永远雪亮,他们不会选择枯燥与无聊,那些流光千年的技艺也许不再焕发生机,只有通过创新真正让传统“活起来”,才能够让我们的瑰宝在当今时代得到保护与传承。坦白来说,作为一名零零后,我第一次听说皮影戏还是在以前看《小兵张嘎》的时候,电视剧里胖墩他爹以演唱皮影戏的方式养家糊口构成了我对这种艺术形式的最初印象。虽然现在我早已对皮影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但还是会为自己没有更早接触皮影戏而感到些许的遗憾。各样皮影人物其实皮影戏很像我们非常熟知的电影与电视剧。有人曾说“老艺人看到无声电影时,就意识到危机来了。”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在今天这个影视行业火爆的时代,皮影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似乎已经没有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土壤环境。但是很多深爱着皮影戏的新老匠人始终没有放弃,用他们微薄但不懈的努力为皮影戏挤出了一丝生存空间。皮影戏中人物栩栩如生孝义皮影戏便是中国众多皮影戏形式中的一种。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但是更多的人认为皮影戏最早在汉代开始出现,而且皮影戏的起源还伴随着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相传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过早去世,很多人听说过“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便是对李夫人的描写。汉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彻夜难眠。这时候,有人花了3个昼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了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样,从此皮影戏便在汉代发展起来。中国孝义皮影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约为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活着的影子,孝义皮影戏我很喜欢一句话:“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皮影戏之所以数千年来一直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欢迎,我想这不仅仅是皮影的做工精美、皮影戏表演艺人的技艺精湛、唱腔引人入胜,还有的就是皮影戏中表演的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劳苦大众内心最真实的感情。也许,老百姓农忙之余,一村子人集中在一起、抽着烟、吹着风,这时再来上一场皮影戏表演,可真是享受啊!孝义皮影演出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孝义市旅游局局长郝治林曾:“我们的皮影木偶走向市场后,真是大放光彩,在以前,剧团没有跨入市场的大门槛时,剧团里连工资都难保证,现在不同了,他们每天忙的不亦乐乎,他们要不时地穿梭在国内的旅游点演出,有时还要飞往海外,邀请剧团的演出函件像雪片一样飞来,这风光都是靠闯出来的。”我认为,就是要闯,不仅孝义皮影戏要闯,其他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闯。而且不但要闯,更要创新。观众的眼睛永远雪亮,他们不会选择枯燥无聊的东西,那些流光千年的技艺也许不再焕发生机,只有通过创新真正让传统“活起来”,才能够让我们的瑰宝在当今时代得到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