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与影里看人间百态皮影

什么是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也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品种。

在灯光的照射下,艺人在白色幕布后操纵偶人,配以独特的唱腔、打击乐及弦乐,白幕另一端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此上演。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而小编对皮影戏第一次感性的认知,是源于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葛优扮演了一个以皮影戏为营生的公子哥,他那视为宝物的小木箱里,装满了千秋历史、各色人物,在窄小简陋的方寸舞台,轮翻上演着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故事。

历史起源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预知故事如何请看下文“小故事时间”为您分解~↓)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家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1汉武帝与李夫人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传两千多年前在前西汉时期的陕西地区,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为了让皇帝治理朝政,继续掌管江山,扶持天下的安宁,一日,术士李少翁出门,路遇孩子们拿着布娃娃玩,影子倒影在地上,栩栩如生。他灵机一动,告诉汉武帝自己有办法将死去的李夫人请回来与汉武帝相见。于是李少翁请来能工巧匠,用锦帛做成李夫人的样子,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在白色帐幔后面将其表演给武帝看,武帝龙颜大悦,皮影也就此从汉朝流传至今。(看到这,你是不是也像小编一样,感慨爱情的魅力呢?)

2观音菩萨讲经

这个故事就比较具有神话色彩了。传说观音菩萨听说了民间的疾苦后就带两个徒弟去超度民间百姓,通过一种叫宣卷(也就是宣讲佛经)的方式来让人们改恶从善。时间久了,观音召回了那两个徒弟。而宣卷这件事就成为了宣卷艺人的工作。有一些聪明的艺人甚至将那两个徒弟的形象呈现到窗户上,艺人们在窗后宣卷就像那两个徒弟在宣讲一样。从而就有了皮影戏。

3孔子讲学

第三个故事是说的孔子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因为害怕只单纯讲课太过枯燥,于是孔子就想了一个好主意,利用这样的皮影辅助他教学。(这个历史起源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在孝义出土了的元代古墓中的壁画上有关于皮影戏的情景)

制作过程

皮影制作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三千余刀,是一个奇妙复杂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一 选皮

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泰山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上等的驴皮,这种驴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二 制皮

制皮的方式有很多,以泰山皮影为例。泰山皮影的制作严格遵循古法,分为10大步21道工序,每个皮影都接近余刀手工雕刻而成。

三 画稿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四 过稿

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浸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五 雕刻

“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这是皮影艺人雕刻的口诀。说明在雕刻过程中,不同的花纹要运用不同的刀具。泰山皮影和陕西皮影一样,雕刻时运用的都是“推皮走刀法”。即右手拿刀,左手推皮,皮走刀不走。在雕刻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推皮的技能和手劲的控制,是皮影制作工艺非常重要的环节。雕刻时应遵循先后顺序,先刻大形再刻细部。例如雕刻头茬要“先刻头帽后刻脸,眉眼刻完是鼻子”。如果先刻五官细节,再刻其他部分,就很容易把面部线条扯坏。

雕刻分为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实景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六 染色

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着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以陕西皮影为例,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皮影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七 脱水发汗

过去的老艺人常采用土砖搭成人字,下面用麦秸或柴火烧热。然后把皮影用白布包好,放到两块热砖中加热。使其颜色吃入皮子内,并且达到发汗熨平的效果。这种方法要注意砖的温度,温度过高,皮子会烤焦变形;温度过低,颜色不能达到固色的作用,并且不能发汗熨平。

现在,也使用熨斗进行熨平。虽然方便可行,温度能够很好地控制,但是因单面操作,两面受热不均匀。

八 缀结

把全身的九个关节,头顶帽子、上身、下身、二上臂、二下肘连手、二腿连脚进行连接。

我国皮影戏的流派与分布

中国影戏在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形成之后,北宋都城成为中国影戏历史上最早的繁盛地,因此,这里就是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处。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曾掳一部分影戏艺人到北方,-部分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大部分影戏艺人则随宋都南迁而至南方各省。这些影戏艺人在各地扎根繁衍,并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三个大区域流派,即北方皮影、西部皮影、中南部皮影。

表演形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北、辽宁、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艺术特点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代表作品

这两部皮影戏动画片,伴随70、80后成长。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社会评价

从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保护状况

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承发展

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1、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2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在如今这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只有这一些特殊场合可以看见(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以及一些演绎着历史的戏院)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千百年来,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

因此,如今的皮影已成为一件艺术品,而不是一个娱乐活动。但小编相信,仍有很多人喜欢皮影。喜欢皮影的小伙伴们,不如长按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