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厮打,或飞舞,永昌皮影能把人物表现得活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原创:唐伊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永昌皮影戏源于陕西,经武威传入,已历经余年。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永昌皮影戏,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清河地区,上演剧目以秦剧为主,可唱全本戏,也可唱折子戏,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据说乾隆年间由西安人贾师傅来永宁堡传艺,当时杜家寨人刘成德创建“德盛班”,演皮影戏。到光绪二十几年,刘万仓和刘万香袭承后分两个班出台演戏,班的名称仍旧。随后刘玉亭(杜家寨人)的父亲刘春林分别传艺给吕成福、吕伯生、樊尚刚、樊应昭。所以到了民国十几年,永宁堡一带就有四个皮影戏班,如刘家戏班、吕姓皮影戏班。戏班均由当地农户组建,人们忙时种地,农闲时演出,纵横河西一带,名气甚大。

影戏的人物,俗叫“皮猴子人”和布景道具,都是牛皮剜刻而成的。永昌皮影的制作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其中剪刻制做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永昌的皮影戏都用秦腔曲调演唱,个别折子戏也有用眉户剧曲调演唱的。用永宁堡一带的方言道白,文武场面伴奏的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唢呐、堂鼓、战鼓、板鼓、钩锣、手锣、梆子、牙子、唢呐等。戏班组成员一般每班五到八人(男、女主唱各一人),负责人叫“班长”,主演员一人称“把式”。

永昌的皮影戏班原为专业戏班,像大戏班那样崇拜“庄五爷”(又叫苗庄五)为祖师爷。每年春季多在本地和武威、民勤演出,秋季到县城东、西乡演出,每场演三至五天。伴着悠长的二胡声和清脆的梆子声,透过幕后灯光,一个个两尺多高的人物缓缓走进观众的视野,并不时的做出跪拜、作揖等动作,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已是耄耋之年的吕兰生老人是永昌皮影戏省级代表性的传承人。在乡亲们的眼中,吕兰生老人是一位能人,他不但精通皮影文化,还常年组织皮影演出,从手把手带徒弟,到提线、伴奏、演唱,一人多能,什么都能干。

吕兰生表示,皮影戏演出的大都是传统戏曲,剧中人物按照生、净、丑、旦和文武官、兵的形象刻制。人物身高25厘米左右,分头、胸、腹、四肢四个部分,四肢又分肘、膝两段。先把这些部件分别刻制好,然后用丝线把各个部件串连起来。头和身体其他部位是分开的,演出时临场组装。演出时,根据锣鼓节奏牵动竹竿,根据剧情发展操纵人物上场,或坐或立,或来或去,或跪拜,或厮打。同时,配以吟唱和道白。

上世纪五十年代,永昌皮影戏已无专业戏班,艺人们有时做业余演出,但由于戏箱设备和剧目内容都已陈旧,无人倡导传艺学艺。近几年,由于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永昌皮影戏再一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