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搭起一方小台子。孩子们早早搬着板凳坐好,探头探脑地看着艺人从皮箱里拿出一件件“家伙”,兴奋地叽叽喳喳。拉上一盏灯,一把四胡奏起,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拉开了帷幕。
唐山皮影主要来自滦州县乐亭县地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两个人在幕后操纵,一个“上线”一个“下线”。人影靠“主杆”和“手杆”操纵,在幕布上映出形象逼真的表演。
在影窗上,映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艺人咿咿呀呀的唱腔带我们走进故事里。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有着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等多种腔调,以及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等多种板式的板腔体。
据传皮影的起源还和李夫人有关。汉武帝时,一方士为解皇上的思念之情,取海底神石雕刻成李夫人模样,放置纱帐后,在灯光下,宛如李夫人款款而立、重现人间。皮影因此起源。
唐山皮影戏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的滦州秀才黄素志因落榜远离故土。在远方的漂泊生涯磨去了黄秀才的仕途之心,饱学诗书熟读经卷的他创作出戏剧脚本。不仅如此,他还精通绘画,擅长雕刻,将一张张普通白纸转化为一个个精致的纸人儿。唐山皮影就此诞生。
在冀东大地上,有谁没看过皮影戏呢?精巧的纸人在幕布上跳跃,俨然成了一片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