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自古即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长安闸作为嘉兴仅有的两个遗产点入选。依傍运河,长安是古代漕运船队的必经之地,名人荟萃、商贸繁华。长河悠悠,岁月如流,流淌千年的运河,积累出灿烂的运河文化……近日,嘉兴大型新闻行动《运河水长》走进长安,详细讲述长安如何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如何延续运河文脉。
复式船闸显智慧一坝三闸存至今
京杭运河出了桐乡境内,就流入嘉兴的最后一站——海宁长安,而后经临平、半山到杭州。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长安闸作为嘉兴仅有的两个遗产点入选,它也是嘉兴市域内至今仍留存有宋代遗构的唯一实例。
据悉,长安镇处于钱塘江滨江台地和杭嘉湖平原水网低地的过渡带上,镇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上塘河与下河之间有1.5米到2米的落差,漕船往往不能运转,所以,唐贞观八年建了“长安堰”,后又在西面设了新堰,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安老坝。
当时,来往船只到这里,都要用牛拖船过坝。明清时改为人力坝,由坝夫转动辘轳,拖船过坝,船只沿着斜坡拖动,船头高高翘起,又要确保舱内货物不溢出来,绝对是门手艺。
因为拔船过坝总不大方便,尤其是较大吨位的船,需要把船舱货物翻出仓后,等空船过坝后再装船,所以一天也过不了多少船只,每年只能运送约20万石物资。于是古人便想出了建闸通航,后又在宋熙宁元年改建长安三闸,形成复式船闸。这个复式船闸的主要功能,就是把船队从水位较低的河流,送到水位较高的河流,工作原理就像跨台阶。
因为上塘河和下河之间有落差,船只要顺利通行,“澳”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假设船从崇福去杭州方向,到了下闸以后,闸门打开,放船入闸,然后关上闸门,设在两旁的“澳”开始向闸内注水。等到河面高度和中闸大致持平,再开中闸放船入,再关中闸门,两“澳”继续注水,之后再开上闸,如法炮制,船只就可以顺利通过。假如船只从杭州去往崇福方向,把两澳的注水换成抽水即可。
海宁市长安镇运河文化研究人员高建林说,两澳好象是一个水塔,它少的水流下来补充一部分,水放出去的时候,它留一部分,不然过闸的时候,水要放光,如果不用两澳,水直接从上河放到下河放光了。
闸、坝、澳原是很普通的水利工程,但长安闸通过巧妙的工程规划、澳与闸门联合运用和潮水的节制调蓄,形成了一项全新的工程类型复闸,在运河史上为首创,有引潮行运、积蓄河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功能,这是我国古代水利技术世界领先的良好佐证。元代诗人萨都剌在《宿长安驿》中这样写道:坝北坝南河水平,客船争缆水云腥。乡音吴越不可辩,灯火满舡如落星。
长安镇庆宁街居民沈竞璋在运河边住了75年,她爷爷当年是长安坝的坝头,在她印象中,长安坝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依然非常热闹。对沈竞璋来说,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傍晚坐在运河边,听老人讲关于运河的故事,或是看运河上的水牛拖船。
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盛人文昌盛
依傍运河,海宁的长安镇曾为南北交通要道,是漕运船队的必经之地,名人荟萃、商贸繁华,是历史上饮誉江南的大镇、名镇。
长安人依运河而生,围运河而居,历史上拥有九街、五市、七十二弄,因为经过多次兵灾,目前,东中西街尚存的历史街区只留下了原来的四分之一。年,长安镇政府启动了老街保护工程,对清末民初的老建筑整体进行了修缮。
如陆氏老宅,距今有多年历史,年,长安政府出资,把这幢老宅整体搬迁到了50米外的长安老街区——西街。
白墙黛瓦的马头墙、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木排门的沿街店铺……在长安的老街区内,斑驳的老建筑多数保留着历史的原貌和岁月的痕迹。
长安镇历史街区整修工程管理人员王若松说,像这些方窗、木梁、木柱等,可以保留的,就都保留了,留住原来的面貌。
为保护这片老街区,这两年,长安镇通过修缮、改造、复建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保护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人文景观。整个工程将在7月初完工,这两天,镇里正和上海团队接洽,准备交接,由他们来负责业态招商和后续的开发工作。
长安镇宣传委员潘卫国说,引进一些商业的业态和一些文化的产业,把老街区的历史的一些工商业的业态给予恢复,同时也注入新的文化产业元素,来繁荣整个历史街区。
实际上,作为运河上漕运船队的必经之地,加上坝闸的特殊性,往来运送物资的船只,一般都会在长安停靠过夜,早在宋朝的时候,长安的商贸就开始繁盛起来。
长安镇运河文化研究人员高建林说,沿线往崇福方向去,一共有六七十个米市埠头,所以长安的米市是非常有名的。
经济繁盛带来的还有文化的昌盛,年,长安镇上姓沈的大户人家,出资兴办了仰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长安人朱宝瑨,利用仰山书院旧舍设了海宁州中学堂。
海宁中学副校长夏云熙说,在海宁州中学堂里面,当时也培养了很多很多的名人,比如说沈鼎三先生,是我们国家五星红旗红颜色就是沈鼎三先生研制的,也有很多的名仕,在这教书,比如说王国维先生的弟弟王国华,就曾经在这讲过学,教过书。
延续文化根脉留住城市记忆
长河悠悠,岁月如流,流淌千年的运河,给长安留下了重要的遗产,积累出灿烂的运河文化。
长安民间画家、皮影戏传承人孙炳鸿,经常利用自己的工作室教演皮影戏,还吸引了当地的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学生们来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分院学生方丽欢说,因为地方性语言的问题,皮影文化在宣传方面一度存在局限,年轻人听不懂方言,“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把皮影文化更好宣传出去。”
孙炳鸿也说,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扩大皮影戏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能了解,从而喜欢上皮影戏。他从小和父亲学习皮影戏,对这门民间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听父亲说,南宋以来,皮影戏就从临安传到运河边的长安,在这方土地上一度非常兴盛。
和孙炳鸿一样,长安人方林峰对运河文化也有着别样的感情。方林峰从事地方文化收藏整理已有20多年,藏品中有很多珍贵的老资料,像长安古运河老照片、船运票证等,还有各类文献史料书籍。年,他向海宁市民政局提出申请成立“海宁市长安镇潮运文化展示馆”,自己花费近十万元装修了家里的一楼和二楼,把海宁潮文化和运河文化两个系列为主的二多件藏品陈列出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方林峰说,长安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自己,开办潮运文化展示馆也是回哺给长安群众的一种方式。
流淌千年的运河,如何滋养长安这座古镇,长安又因为运河留下了哪些文化?早在7年前,海宁中学的历史老师陈振华,就开设了以运河为主题的选修课,他用这样的方式,让一届又一届海宁学子,了解乡情,传承经典。
陈振华说,这门课程可以说融历史理论、文化调研、实地走访等为一体,课程的考察方式也跟其他课程不一样,学生不是做一张试卷就行了,而是要写调研报告。但从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同学们的热情都非常高涨,每学期都爆满。
4年前,海宁中学又利用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大运河深厚的底蕴,开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海宁中学团委书记潘仁吉说,在今年的4月,学校又开发了一批从校内走向大运河的研学线路,现在不仅是海宁中学的师生在传播运河文化,外面到学校参观的师生,也都在交流中弘扬大运河文化。
除了民间自发的传承,当地政府也加强规划,发掘文化特色,连续多年举办运河长安旅游文化艺术节,春天走大运、夏季赛龙舟、秋天办灯会,冬季闹民俗。
海宁市长安镇宣传委员潘卫国说,这些都是老底子长安遗留下来的运河文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老百姓更加了解长安的运河文化,来传承好弘扬好传统的运河文化。
枕着古运河,千载繁华从梦中流过,一坝三闸的传奇,向四海开闸扬波,依傍大运河,百年兴盛如彩绸飘拂,在各方努力下,愿这座历经沧桑的古镇,未来能结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