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四、五月,以及七月到十月间,在临洮南部衙下、南屏等镇的神庙前,我们时不时会看见这样一副场面--一队司公身着虎头神衣,头戴神牌长辫,口扎银钎,伴着仓仓琅琅的羊皮鼓声和祈福的祷词,围着篝火跳起傩舞。这一神秘而又欢腾的场景便是当地传承多年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跳神”,也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傩文化。
傩舞服饰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文化,一种原始的萨满仪式。“傩”的意思是让人人避开灾难,在古老的原始社会,如何避难,这就需要惊吓驱逐疫厉之鬼。也就是说通过祭祀驱邪除疾,祈求神灵保佑,后续经过发展,形成了现在民间的一种祭神活动,它是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傩文化在我国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地较为盛行,在甘肃,现存的永靖军傩以及临洮的“跳神”则较为知名。作者作为一个地道的临洮人,从小看着“跳神”长大,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近神秘的临洮傩文化。
每年上半年的的农历四月到五月,临洮的乡土大地上到处可见葱葱绿绿、长势喜人的庄稼地,而这个时候的庄稼人也较为清闲,为祈求风调雨顺、庄稼大丰收,人们便会在各神庙牌下举行迎神祭祀活动,这些神多为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历史中出现的忠义之士以及有功于人民的人,被尊为神,我们当地人叫“老爷”。每个“老爷”管辖几个相邻的村落,负责保护当地的人畜平安、庄稼丰收,这几个村子就是这位“老爷”的牌下。
傩舞表演每到迎“老爷”活动临近时,各牌下选出“神头”,负责活动的相关事宜,到了特定的日期,“老爷”便会出庙走马路熏香,人们以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到哪个牌下,这个牌下的神头负责请司公“跳神”,并组织村子里的人接待。接待场面恢宏,仪式繁多,具体为请神、安神、搭香、扎钎(“钎”为银制的一尺长的尖锐金属物)、等。
司公(左为临洮傩舞传承人张克明)在整个活动里,司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一系列迎神祭祀活动都由他们完成。司公(或称师公),平时务农,只在跳神时参与活动,在当地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跳傩舞、唱祷词、扎钎,这些都是司公的硬功夫,由父辈口耳相传,加以长久的实践练习,得到当地老百姓以及其他司公的认可,他们才得以在迎神活动上大展身手。在“老爷”的轿前,他们身着用百家布手工织成的法衣,头戴五方神牌坠着长辫,敲响羊皮鼓,跳起傩舞,高唱祷词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中最为精彩的场面莫过于扎钎了,扎钎分为口钎和膀钎,将一尺长的银钎从脸上穿腮而过叫口钎,在胳膊上以银钎穿皮肉而过叫膀钎,将银钎穿透人的肉体,除了司公,没有哪个人敢保证自己能顺利的完成,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老百姓对“老爷”的虔诚,外人可能不理解为何用这么“残忍”的方式来表达老百姓的虔诚,实际上,扎钎替代了原始社会愚昧落后的活人献祭方式,有其合理性。
抬老爷所有村子的迎神活动结束后,各牌下的“老爷”还会举行挣瓶、取水等活动。然后在固定的日期统一上庙,在经过盛大祭祀活动后回到各自牌下的神庙里。这一活动规模较大的当属农历五月十五衙下集镇寺洼山神庙上的跳神活动了。这便是上半年盛大的迎神祭祀活动--牡丹神会。
傩舞到了农历的七月到十月,五谷上场,进仓,老百姓丰收了,也会跳神答谢神灵的保佑。这时候祭祀的神一般为家神、山神以及当地的“老爷”,当地人把这项活动叫“打黄教”,这一活动恰好与临洮南部乡镇的拉扎节相结合,总得来说还是报答神恩、祈求平安,具体的仪式有请神、发神、跳护神等,仪式还是由司公完成,仪式具体的内容还是以跳神为主,这里不做赘述。
除了“牡丹神会”和“打黄教”之外,在当地,新庙建成和迎新神也会举行场面较大的跳神祭祀活动,一般要五天的时间。每天的祭祀活动不同,但司公跳神是贯穿其中的一项重要仪式。
司公扎钎现在看来,跳神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作为当地人民的一种精神信仰来看,它也是当地一种极其重要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很多人不了解傩文化的根源以及发展,对它有不正确的认知,始终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待它。甚至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的冲撞,司公这一世代相传的职业也面临着即将失传的窘境,很多年轻人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已不愿从父辈手中再接过羊皮鼓穿上法衣,再屈居于这苍凉的黄土高原上跳着传承了千年的傩舞。好在,临洮傩文化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洮县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拉扎节、临洮花儿、临洮傩舞、水陆画、貂蝉的传说、临洮皮影戏、脊兽制作技艺,共7项非遗项目),这也为临洮的傩文化带来了福音,其中一大批当地的有识之士为此做了不懈努力,但相比傩文化逐渐的没落,保护、传承傩文化还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参与进来。
傩舞与羊皮鼓小编对临洮的傩文化的了解还不太深入,在这里,只是将自己知道的一些东西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希望傩文化能得到更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