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家一定看过皮影戏吧,在小村庄的广场上一个皮影戏台子,许多小伙伴拿个小马扎坐在一起,这些都是80、90后的回忆。现在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皮影戏逐渐被电影,电视,手机所替代。现在越来越少见了。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表演时,表演的艺人在白色幕布之后摆动皮影,口中唱着曲调,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所唱大多是民间喜欢的农家故事,或者古代家常。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皮影元素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多。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