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艺术互鉴国际文化交响
11月23日至27日,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泉州侨乡体育馆内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举办,许多泉州市民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学习和体验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英杰摄)
熟悉的邓丽君经典名曲源于印尼民歌,河北蔚县剪纸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泉州提线木偶千丝万缕牵百态,南音洞箫与日本尺八共同演绎《八面金钱经》……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刚刚圆满落幕,文化与艺术的国际分享,仍让人久久回味。以艺术演出、木偶展演、非遗大展、南音会唱为四大板块,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汇聚了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展现给泉州的是民族性和国际性并举、传统性和现代性兼具的艺术文化交流。而泉州,展现给世界的,是其一贯的包容和多元、传承和创新。
让人眼前一亮的何止是艺术,更有各国艺术团体对此次活动的倾情投入。“这是我的两件宝贝。”波兰“MariaPomianowska乐团”的音乐博士MariaPomianowska,把传统波兰古典乐器“苏卡(SUKA)”和“菲多尔(FIDDLE)”这两件“稀世珍宝”带到泉州。“一带一路”艺术演出周共邀请了10支艺术团队来泉共襄盛会,来自韩国、日本、泰国、印尼、黑山、波兰等8个国家和地区,艺术种类丰富,包括民族器乐、民族舞蹈、现代舞、钢琴独奏、室内乐、音乐剧等。
中国的木偶有多神奇?来泉州看看便知。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杖头木偶、皮影戏,辅以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加恢弘大气地在第六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展演舞台上,竞放光彩,各展绝技。来自俄罗斯、匈牙利、韩国、瑞士、意大利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个木偶艺术团队共余人齐聚泉州,国内外木偶剧的表演技法和叙事风格在此碰撞融合:有趣且充满诗意的故事、融合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场景和音效的快速变换、专为儿童创作的剧目……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说,举办木偶节,不仅让市民们欣赏到国内外优秀木偶艺术表演,同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塑、雕刻、绣、画、剪、编织、锻、扎……非遗传承人“泉州论剑”,“十八般武艺”现场展示。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来自亚洲、欧洲、非洲12个国家的个非遗项目、千余件展品及其技法集中展示,让人领略了化腐朽为神奇、变日用品为艺术品的古老智慧。在科威特艺术家萨巴赫·阿萨德手中,一颗平平无奇的蛋成为一件精美的蛋雕艺术品。无独有偶,辽宁大连的核雕传承人韩志耀专注的是小小的桃核,他用精湛手艺将一枚桃核雕刻成一艘小船,还原了《核舟记》中失传了年的天工之作。更令人欣喜的是,每一项非遗,追源溯流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传说故事,至今听来,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也为非遗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闻“音”而来,千年雅乐南音魅力感染八方。在泉州,南音保留的古调名、古牌名、古语古音,蕴含着晋清商乐、唐宋大曲、燕乐、佛曲以及宋元南戏音乐的遗绪遗韵,同时也被注入了新的元素,借着今年是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第十年的美好时光,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系列活动唱响刺桐城,来自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海内外南音社团在泉开展了18场南音会唱交流,以弦诉情,共赏南音之美,也获得了许多学生、白领、音乐人、专家学者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