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位于我国辽阔疆域的东北部,北枕燕山,南滨渤海,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地,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冀东地势变化较大,整体从北至南地势变低,既有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山地和丘陵,也有河流冲积泥沙带来的土地肥沃的平原。同时,冀东有着温润的气候,适中的降水,这都为冀东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
冀东地区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环境。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冀东最大的河流——滦河,与黄河长江等母亲河一样,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早至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一地区生存和生活,爪村遗址、孟家泉遗址等证明了这些石器文明的存在。后来,这里是中原与塞北的过渡之地,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几度在此碰撞交融,并最终形成冀东地区独特的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
悠久的历史
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滦河流域和燕山南麓繁衍生息。滦河南岸龙山脚下的迁安爪村遗址,出土了上千件石器和骨器,距今已有四万五千年,是重要的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从燕山向外围拓展。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西地区是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存集中分布区,华北平原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存集中分布区,冀东主体的文化特征属于红山--夏家店下层文化体系,同时也受到了中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商周时期,冀东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化交融碰撞的边地。半农耕半游牧的方国文化是其主流特征,主要方国有山戎国,孤竹国,令之国,无终国等,其中山戎和令之就是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战国时期冀东归燕,最终归于秦,属辽西郡。中原文化特征进一步增强,北方游牧势力有所衰退,但仍属于交错融合地带。
自汉以降,魏晋北朝、隋唐十六国时期、宋辽金到元代,冀东地区一直是中央政权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交替统治,民族融合度极高。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原政权面向东北地区、甚至辐射整个东北亚地区海洋运输的重要航线。文物部门-年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现大量沉船遗址,从散落的宋元瓷器可以初步判断这一海域历史时期曾是重要的瓷器和丝绸运输贸易通道。
明代冀东分属北直隶永平府和顺天府。明政府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在冀东地区修建了长城,山海关即是万里长城的起点。长城文化成为明代冀东地区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对当地民居和聚落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冀东大部属直隶省下永平府,遵化因为皇陵所在地升格为遵化直隶州。满清政权发端于东北,冀东是联结东北与关内的重要通道。清西陵是这一时期冀东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满汉融合杂居的重要见证。
民国时期,冀东地区大部属直隶省。得益于丰富的煤铁矿产资源,冀东孕育了开滦煤矿、秦皇岛港、耀华玻璃厂、启新陶瓷厂等重要民族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唐山一直是河北重要的工业基地,秦皇岛则是河北乃至中国北方重要的煤炭、原油海洋运输港和著名的旅游胜地。
民间信仰
冀东的民间信仰体现着冀东人民的心理诉求,丰富了冀东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冀东的民间信仰是庙会和节会的灵魂,主要有祖先崇拜,灵物信仰和宗教信仰等。稳固的祖先崇拜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是维系家庭、宗族、村落的社会基础,在家庭中供奉祖先牌位,定期进行祭祀活动,使家庭有了信仰和祭祀的功能;灵物信仰是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如北部遵化、迁安少雨地区对龙王的崇拜等;宗教信仰以本土的道教和佛教为主,清朝及清末之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涌入,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仰日益壮大,与其他宗教相互独立并存。
冀东城乡的庙宇,一般规模较小,多为一间或两间房屋,少有三间以上的房屋。由于经济社会条件和满足人民心理需求等原因,有一庙数神和一神多能的特征。在农村地区,庙宇设立最多的是五道庙、关帝庙、土地庙、财神庙、龙王庙等,县城里的庙宇则以城隍庙和关帝庙居多。这些庙宇既有属自然神的龙王、土地、山神、河神等,又有属人物神的关帝、诸葛亮及地方名流乡绅等。以太平寨城为例,城内有关帝庙、城隍庙、三官庙等,城外有龙王庙、马神庙、观音堂等。
民间艺术
皮影、乐亭大鼓、评戏是冀东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的生成和发展与唐山的地域、社会历史等密切相关。皮影戏是工艺美术和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种类。观众们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人偶的灯影配合优美的唱腔,来获取戏剧效果。冀东皮影相比其他地区的皮影,主要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影人用驴皮雕刻,有独特的操纵技巧;用唐山滦州、乐亭的乡音演唱;独特的唱腔和掐嗓唱法。乐亭大鼓又称铁板大鼓,表现时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者说唱相兼,腔调优美,是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喜爱的曲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戏又称评剧,是北方地区的地方剧种,清朝末年形成于唐山滦县一带,在华北东北地区流传广泛。评戏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表演的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