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皮影厅常设展换新展了。12月4日,“灯影乾坤——冀东皮影艺术展”开展。本期展览是继《光影世像》后的又一皮影常设展。展览通过皮影厅有限的空间和展线,以皮影戏箱的形式为大家呈现了中国皮影三大流派造型特征及折子戏、连本戏的样本。此次以“灯影乾坤——冀东皮影艺术展”为主题,为大家展示冀东皮影的精髓。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传说起于汉武帝思念李夫人,齐人少翁弄影还魂的故事。至北宋淮阴人张耒的《续明道杂志》记载了京师富家子看弄影戏的故事,文献上便有了皮影戏的记录。宋代皮影戏已呈现“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景象。明清时代及民国初年,皮影戏达到鼎盛时期,各地皮影剧团多者达百余个,少亦有数十个。皮影戏在逐步的发展中吸收了当地地方戏的特点从而形成本土的特色,在唱腔表演上流派纷呈。作为皮影戏演出的道具——影偶,在皮影戏南北分流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以河北皮影为主的“北路皮影”、以陕西为主的“西路皮影”及以河南、浙江、湖北等地为代表的“中南路皮影”三种不同造型风格。《空城计》局部清代《小二黑结婚》局部现代马术民国冀东皮影是中国“北路皮影”的典型代表。冀东皮影影偶采用驴皮制作,造型多样,雕工精良,色彩绚丽。造型角色丰富,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其造型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头茬部分,生、旦、净、末、丑、妖等各种行当齐全,特别是妖,想象力尤其丰富。造型简练,夸张,结构严谨。生、旦角色,用写意的通天鼻概括了额头到鼻尖的部分,弯弯的眉毛和眼睛连成一体,增强了脸部线条的整体感。脸部造型简练大气,镂空的脸部使得演出的效果更加强烈。皮影色彩运用传统“五行五色”原理,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显得色彩缤纷。皮影图案寓意吉祥美好。这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共性,有图必有意,其意必定美好。小旦近代冀东皮影在中国皮影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当地百姓称看皮影戏为“听影”,他们更喜欢在看皮影戏的过程中闭着眼睛,享受优美婉转、悲壮悲怆的曲调。冀东皮影戏对于周边地区如北京、东北等地的皮影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悉,本次展览为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皮影厅的常设展。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浙江新闻
记者俞吉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