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皮影戏,是用皮革裁成人或物的形象,靠灯光将其影子投射到布幕上,在艺人的操纵下,做出各种动作,配以说唱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皮影戏是融雕刻、动画和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雅俗共赏,简便易行。自北宋时已有演出,元代流传到西亚,远及欧洲。由于流传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民国三十二年(年),河南大闹灾荒,赤地千里,睢县城东南12公里秦庙村的张立明,年仅15岁便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到安徽蚌埠。他在那里看到人家玩皮影,就托人说合,拜了一名皮影艺人为师。张立明聪颖好学,一年功夫便掌握了操作的要领,学会一些常演的剧目。回家后与学唱坠子的同胞兄长张立兴同演皮影戏,并请其师叔前来指导。经过一年的刻苦钻研和精心制作,张氏兄弟的皮影戏在豫东一举成名。演出的剧目主要是《西游记》和《东游记》,连演数十天不重复。张立明在蚌埠学唱的是安徽小调,为适应本地观众的需要,他向哥哥学唱坠子,并吸收了豫剧、道情、曲剧等剧种的唱腔,使自己的皮影戏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张立明仗着一副好嗓子,唱男像男,唱女像女,再加上娴熟的操作技巧,走到哪都深受欢迎。建国后,张立明的皮影戏曾参加睢县曲艺队,年收本村20岁的青年秦彦然为徒,演出遍及河南各县市。皮影道具雕刻精美。最主要的是人物,各种各样的人物都要刻得逼真。一般身高20—30厘米,因角色而定。人物为侧身,即五分脸。头身可以更换,在脖颈处设插孔,这样可以一身多用。肩、肘、胯、膝诸关节均可活动自如,以便表演各种动作。服饰根据人物身份适当雕花、着色。在雕刻技法上,分为阳刻和阴刻。阳刻即留花刻空,阴刻为留孔刻花,不管阳刻和阴刻,都要刻透,即为透花雕,以便皮影投射到布幕上以后,产生透光、鲜明的效果。在着色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人物的面部、服饰都要着色,色彩要求透明、鲜艳。除了人物之外,还有动物和景物。动物和景物要根据戏剧情节而定。动物包括家禽、家畜、飞禽、野兽等。这些动物的颈、腿等关节活动自如,可做出行走、扑食等动作。为了充分表现动物的体形特征,雕刻的皮影道具也均为侧身。景物设置主要有山、树、房、桌、椅等。动物和景物的雕刻技巧均要求与人物相同。雕刻所用的皮革,要求质地坚韧、透明,越薄越好,以熟化的驴皮最佳,牛羊皮次之。在熟化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去脂展平。厚皮可揭成两三层使用。皮影是靠人操作的。每张皮人都系有三根操纵签,皮人颈上与两手各系一根。操作签为竹制圆杆,长40厘米,直径0.5厘米。演员手持操作签可使皮人做出各种动作。动物一般为两根操作签,即头、身各一根。静物只用一根签就可以了。演员把操作签握在手里,靠着娴熟的技巧,可使人物和动物做出各种动作。一般情况下,皮影戏有二人即可演出,一人操作皮影兼演唱,另一人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鼓、镲、梆。鼓为坠子或大鼓艺人所用的扁鼓,即书鼓;镲为戏曲舞台上常用的手镲;梆为坠子伴奏中所用的脚踏梆。鼓和镲用以烘托气氛,梆子用以演唱击节。坠胡、三弦也可插入伴奏。布幕是直接面对观众的影屏。皮影戏的全部视觉效果都要呈现在这张布幕上。布幕是将白布拉紧,直立使用,横长厘米,竖高厘米。为了增强布幕上的投影效果,还常用布围子和顶盖把操作场地围起来,使场内更加聚光,布幕上的影子更加鲜明。把操作场地围起来,不让观众看到操作方法,就会产生更加新奇的神秘感。布围子和顶盖一般使用蓝布。围子高厘米,长厘米,顶盖长厘米,宽厘米。布围子和顶盖均以把场地封闭为度。为了便于演员操作,在布幕之内下方还要放置一张操作台。台面长厘米,宽80厘米,高80厘米,夹层在台面下方15—20厘米,便于放置备用皮影道具。另外,在台下离地5厘米处,置以底板,用以操作者跺脚,表达物体落地之声响。皮影戏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睢县秦庙的皮影戏唱腔独树一帜,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特征。初一面世,就在原来的安徽小调基础上,融合了当地地方剧种的板式和曲调。皮影戏的娱乐性很强,因所演剧目以神话故事为主,特别吸引观众,剧中人物变化多端,情节离奇古怪,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特别是青少年,看到精彩的场面,阵阵欢呼雀跃,整个演出场景如同开锅一般。皮影戏的艺术性也是值得称道的。皮影本身就是一种精美的雕刻艺术品,加上优美乖巧的动画表演、悦耳的唱腔,把观众一下推进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俱佳的欢乐氛围之中,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能起到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的作用。9年6月,皮影戏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展播的是《鹤与龟》。来源:商丘文化馆监制/刘景澎审核/褚涛校对/魏剑侠编辑/马丽杨景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