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春暖时山清水秀,炎夏中幽静怡人,金秋时满山红叶,坡峰岭就是这样一派京郊生态好风光。然而谁能想到,不过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人嫌弃的荒山。村民口中的“破破岭”如何变成游客争相打卡的“坡峰岭”?事情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转型发展生态旅游黄山店村位于北京市西部浅山区,山多地少,不利农耕,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直到年前后,村民人均收入还不到元,不少年轻人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背井离乡,张进刚就是其中之一。年,在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下,张进刚放弃了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官”,从此便扎根在建设家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基层工作岗位上。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张进刚首先要解决的是集体经济负债的问题。通过分析本村的矿产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他们因地制宜确立了“农业为本,工业兴村”的发展策略。黄山店村以集体所有制经济模式盘活煤矿、石灰石、板岩矿资源,引入现代化水泥生产线,促进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然而,人有钱了,山却“枯”了。清新的空气不见了,河道堆满了垃圾。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北京逐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张进刚意识到,必须尽早转变黄山店村的支柱产业。在筹办养猪场、养鸡场失败数次后,大家想到了发展旅游。年,黄山店村党支部正式决定开始建设坡峰岭景区,并于次年关闭了石灰石矿场。破釜沉舟的探索中,“红色背篓”精神给了村集体前行的力量。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红色背篓》,讲述了一位供销社负责人带领职工常年背背篓上山送货的感人故事,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王砚香。在红色背篓精神引领下,张进刚带领党员群众除荒清杂,抚育黄栌等原生彩叶树余亩,又靠人扛骡子驮,历经“两拆三修”,打造了近万米高标准登山石阶步道。历时两年,树木扎根了,绿水青山恢复了,游客们纷至沓来,被“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色惊艳;曾经离开村庄的村民们也回来了,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黄山店村以健康、生态、环保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年还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张进刚说:“上世纪60年代,黄山店诞生了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红色背篓精神,并在全国广泛传播。传承发扬背篓精神是黄山店儿女的光荣。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讲好红色背篓的故事,把黄山店村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坡峰岭以免门票的方式试营业,吸引到了第一批游客,希望借助自发的口耳相传,形成口碑传播。果然,面对静美的秋色与浪漫的红叶,游客们喜出望外,不停地掏出相机、手机拍照。听到游客们的欢声笑语,张进刚总算松了一口气。然而新问题很快又出现了。随着京郊游、生态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态旅游精品项目陆续出现。黄山店村如何保持人气,保证村民持续增收,成了摆在村集体面前的大难题。张进刚每天打开大众点评网,根据游客的评价不断改善黄山店村的设施与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他有两个法子:“开源”和“节流”。“开源”就是积极寻找市场上的合作机构,弥补自身旅游管理经验的不足,通过与专业设计、经营团队合作,提升民宿品质与人气。“节流”就是能省则省,降低成本。“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黄山店村的旅游经济很快收回投资,扭亏为盈。离开家乡的村民们纷纷回村,变身民宿管家、厨师,收入居然比矿业最鼎盛时还多。难怪有村民说:“感觉像做梦一样。”近年来,黄山店绿色产业的带动能力持续扩大,不仅实现了本村劳动力%就地就业,还吸纳了周边村庄大量闲散劳动力,促进了本地区商业服务业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恢复了“绿水青山”,又建成了“金山银山”,黄山店村成了美丽乡村的典型,年7月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凸显传统建筑之美在黄山店村,颇具匠心的精品民宿如珍珠般散落于幽岚山一带,形成了一片精美古朴的民宿聚落群,其中包括百年老宅“姥姥家”、颇具情调的“黄栌花开”、“田园风”的桃叶谷、依山而建的“云上石屋”等,集亲子、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其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姥姥家”。这个亲切的名字自然而然地蕴含着温馨、质朴的乡村生活味道,更勾起了许多人对童年的怀念。“姥姥家”是一座多重庭院的合院式乡居民宿,院落依山,树木参天,因保存百年古宅的外墙结构而显得古朴,改造后的老宅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农舍建筑和院落外观。早在坡峰岭景区口碑渐起时,便有大型旅游企业找到张进刚,建议拆掉民宅,腾出土地盖酒店。张进刚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保持特色文化,村子才有生命力。传统民宅是黄山店面貌的一部分,必须予以保留。压饸饹、山楂汁等山村特色小吃也是一样,看似不起眼,但恰恰对城市游客很有吸引力。”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看似破旧的村舍,有着现代建筑无法取代的“老味道”,不论是卵石垒成的院墙,还是捆成一束的玉米,都令常年远离泥土的城里人惊喜不已。然而,“姥姥家”的美又不止于传统,不止于村俗。在它“土气”的名字背后,是海归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与悉心修缮。设计师在老屋加入了钢梁、落地大窗,在提升结构稳定性基础上,营造了舒适明净的居住环境。简约的现代材料不仅没有破坏原生态村舍的美感,反而与不规则的石块、泥土线条相得益彰,在对比中愈发凸显出传统乡土建筑的魅力。至今,已有30余座民宅改造成了民宿。过去看惯了的老屋,竟然焕发出新的美感,不仅让游客真切感知到山村的乐趣,更提升了村民们对家园的自豪感。看到城里人流连忘返,越来越多村民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我愿意留在家乡,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对于一般的北方乡村而言,冬季往往是旅游淡季,但冬天来黄山店村并不会感到乏味。这里锣鼓喧腾、吆喝声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正等待着游客们参与。年12月,北京市房山首届“乡村艺术嘉年华——姥姥家看大戏”在黄山店村开幕,3个多月的时间里好戏不断。作为重头戏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再次展现了它的魅力,来自“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青龙县皮影戏表演世家的两位老艺人,在黄山店乡村剧场为大家讲解了皮影戏的前世今生。演出前,小朋友们一个个拿着小板凳,画脸谱,披披风,做皮影,玩得不亦乐乎。《小羊过桥》《三把斧头》《武松打虎》《东郭先生与狼》等精彩节目引人入胜。除了演出,逛乡村大集,品尝爆米花、糖葫芦等美食,跳房子、滚铁轮、抽陀螺、丢沙包等“70后”“80后”的童年游戏,让人们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童年。从年开始,“乡村艺术嘉年华——姥姥家看大戏”已成功举办4届,人们不仅能领略黄山店村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人文风情,更能亲身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在青山绿水中慰藉乡愁,感受乡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