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一张皮影千载岁月一个家族三代传承

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s://m.sohu.com/a/406850306_120376760
-07-:12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沈烨婷“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月明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一面布屏,两个世界。台前观众屏息静候,台后皮影人上下翻飞。几根竹棍,几张皮影,唱念做打,喜怒哀乐,各式各样的牛皮小人在幕布上“活”了过来……这样的场景,沈永原已经记不清看了多少回。孩提时,表演的主角是爷爷;记事起,主角是父亲和两个叔伯;现如今,主角成了自己。沈永原(身着白色上衣)和沈文华(身着红色上衣)在海宁市长安镇,陆泽村的长陆皮影剧团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今年67岁的沈永原就是其中的一员,而他家族的皮影戏更是传承了半个多世纪,到他已经是第三代。这个故事得从沈永原爷爷沈金松讲起。沈金松是长安一带皮影戏的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50年代,浙江省文化厅组建浙江皮影戏剧团,以海宁籍团员为主,而当中长安人士就有沈氏父子三人,即父亲沈金松,儿子沈祖兴、沈祖良。那是皮影戏最繁荣的时候。“我那时候还小,只记得爷爷他们常常到各地演出。”沈永原说,求神拜佛要演“还愿戏”,各种名目的迎神赛会要演“神戏”,小孩过周要演“周发戏”,结婚时要演“暖房戏”……一台戏本常常要演上两三个小时,甚至连演几天。存放在皮箱里的皮影戏偶。沈金松又是因何种机缘学会皮影戏表演的?因为时隔几十年,沈永原也无从知晓了。“我小时候起,爷爷就是表演的行家了。”不仅是台前唱演,就连后台的皮影人偶制作和剧本戏文的撰写,沈金松也不在话下。年,浙江皮影戏剧团因故解散。与皮影戏荣辱与共的沈金松父子不甘寂寞,回到陆泽村,自己组建了皮影戏班子,撑起了皮影戏的旗帜。因为成员都是长安陆泽村人,于是皮影戏班子就取名为长陆皮影剧团,开始在海宁、桐乡、海盐等周边演出。吴福祥“那时候,我们就只有一条水泥船,摇到各个公社,卖票演出。”吴福祥是当年长陆皮影剧团的联络员,10多人吃住都在船上,一年到头走村串巷地去表演皮影戏成了家常便饭。一张票卖三分钱,一场戏下来能收入百来元。“那时候看皮影戏是大家的一大乐趣。”每逢此时,大半个乡镇的人都会前来观看。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剧和电影逐渐兴起,被称为“土电影”的皮影戏慢慢没落了。“来邀约表演的人少了,看皮影的人也越来越少。”吴福祥说,年,长陆皮影剧团正式解散。“解散后,父亲和叔伯们都回家下地干农活了。”到沈永原这一辈,打工的打工、经商的经商,皮影戏就没有人再碰了。这一停演就是30年。后来,沈金松的大儿子沈祖兴、二儿子沈祖良相继离世。“老一辈们都是把剧本戏文记在肚子里的,所以给小辈们留下关于皮影的东西寥寥无几。”沈永原说,当年的皮影人偶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了。陆泽村文化礼堂中搭建的皮影戏台。年底,转机来了。老底子的皮影戏被陆泽村重视起来,在吴福祥的奔走联系下,长陆皮影剧团被重新组建了起来。“我从小对皮影戏就非常喜爱,不希望到我们这个年代,这个非物质遗产就断了。”吴福祥说。重新组建的长陆皮影剧团总共有11名成员,而其中9人都是沈金松的后人。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们身上多少有些“门里出身,自会三分”的色彩。73岁的沈祖仁是沈金松的小儿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主要由他制作;57岁的沈忠跃是沈金松的外孙,从小喜爱美术的他在戏团里主要负责画的部分;52岁的沈文华是沈金松的外孙女,也是团里唯一一名女团员,所有女角的唱演都是由她完成;而沈永原则挑起了大梁,是整场皮影戏的唱演主角……剧团工作室里尚未完成的画稿。沈忠跃。年3月3日,这个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剧团在长安镇重演皮影戏。这些重现历史的老艺人们,4人舞动皮影,6人吹拉弹奏,一场好戏就此上演。台前围坐的人们静心屏息,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时光。后台表演的老艺人们。成立两年多来,长陆皮影剧团已经排练了《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四部皮影戏剧目,同时还被长安镇列入了送戏下乡项目,每年都要下村入社区演出十几场。平时外出表演时用的舞台架子。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老北京人都称其为“驴皮影”。海宁皮影戏自南宋时传入海宁,明清极其兴盛,以当时的盐官为中心,长安、斜桥、郭店、周王庙等地皮影戏表演频繁,是海宁民间婚嫁、寿庆、孩童满月、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皮影戏班20多个,剧目余出,演员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