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一门起源于北方的老手艺。多年前高邮人吴增山学习皮影戏,并将它传承下来。如今在历史文化名城高邮,我们也能一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风采。今天让我们跟着皮影艺人吴增山走近古老的皮影戏。一块幕布、两张方桌、四人戏班。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吴增山和同事的操控下,随着剧目唱词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今年60岁的吴增山出生在高邮的一个老手艺世家,祖上几代都从事着吹糖人、画糖画等营生。在父辈影响下,吴增山从小就开始与老手艺打交道。18岁那年,他随父亲去上海表演,在那里他见到了曾在电视里看到过的皮影戏。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白色幕布进行演戏,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学皮影戏的第一步不是表演,而是雕刻皮影。一张驴皮,得经过加工、落样、雕刻、上色、装订等多道工序,才能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影人。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让吴增山的皮影雕刻技术日臻成熟且经验丰富。他皮影中的人物分阳刻和阴刻,面部多为简练明快的线条,身体及头部装饰部分则以复杂富丽的纹样构成;整体人物线条要体现曲直的对比效果,人物身体、四肢呈直线,面部及服饰又加入曲线,显得优美、精致、有美感。皮影雕刻过程中,还讲究先难后易。就是先雕刻皮影细节部分,比如影人的眉毛、眼睛,要做到神似,必须一刀一刀慢慢雕刻。一个皮影成品通常需要花费三天,刻上至刀。雕刻好以后,还得压平、晾干、反复上色,这样皮影雕刻才算完成。薄如蝉翼、动如脱兔是考量一个皮影好坏的标准,也是一场行云流水般皮影表演的重要保证。挑、抵、推、拉、抖、捻、揉、拖、摇、翻转……舞台上,在吴增山一系列轻松自如地操纵下,皮影展现出精彩百态,赢得观众不断鼓掌。不过吴增山介绍到,让皮影动起来容易,“活”起来难。因为皮影没有表情,人物内心世界全部通过丰富的动作来表达。背景音乐和皮影同步,这考验着艺人之间的默契对以及对剧本的掌握程度。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哪怕短短的五分钟皮影戏,像吴增山这样的老艺人,平时练习次数也不下二三十次。演了二十多年的皮影戏,吴增山经历过皮影戏的红火和淡出。最难的时候半年都没有一场演出。为了将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来,他硬是咬牙坚持。为了给古老的皮影艺术“保鲜”,吴增山尝试探索新发展。他在《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专门编写了一系列符合当下时代主题的剧目,如《抗疫情》、《钟南山》等。由于皮影戏是北方民间艺术,在江苏扬州地区并不多见,为了丰富家乡传统文化,近年来,吴增山将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高邮。今年以来,吴增山陆续通过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方式向家乡人民展示了皮影的魅力,而且他为家乡创作的皮影剧目《秦少游和苏小妹》也即将完成。作为一门“外来”的老手艺非遗项目,吴增山让皮影戏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重焕生机,这正是多元化、多渠道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新路径。
记者:宰蓉尤炳源
特别声明
为响应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高邮融媒体中心旗下新媒体刊发文字及图片稿件特声明如下:一、知道文章及图片来源的,我们一定会注明文章及图片的出处或作者,请作者联系小编,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二、对于图片和稿件未提及出处的,我们转发时未能及时署名的,请原作者或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三、对于不同意使用的文章和图片,请原作者或有关单位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以防侵权。四、年4月以前的文字或者图片,因条件所限,未及时署名的,请作者或者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上述标准发放稿费或及时删除相关稿件或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