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技艺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悠久历史的宝贵积淀。具有复杂地理环境与绵长历史的“天府之国”,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民间工艺,如蜀绣、皮影、竹编等。今天,我们走进一支传统工艺领域的“梦之队”——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看看他们如何让传统民间工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活”起来。
薪火相传
为传统工艺“画像”
在体育盛会上,奖牌闪耀着运动员的荣光,在即将到来的成都大运会上,“蓉光”奖牌也将呈现天府文化之美,中华文明之光。用蜀锦工艺制作的奖牌绶带是一大亮点,一经推出就被点赞“既有成都味儿,又有中国范儿”。其背后的设计者,是来自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的马丽娃教授,她不仅是一名产品设计老师,也是新蜀派陶瓷工艺坊负责人。
在创建四川陶瓷工艺坊时,马教授发现针对四川陶瓷工艺的系统化研究几乎是空白,她和团队决定首先梳理四川陶瓷的历史,通过专研文献、精心考校、实地访谈,系统编撰成书《四川陶瓷》,书中为22个四川古陶瓷窑址绘表,清晰了蜀地陶瓷古遗址脉络,为研究四川陶瓷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陶瓷工艺坊已聚集邛窑、荥经砂器、桂花土窑、会理绿陶、新派四川陶瓷的工艺大师,在研究四川陶瓷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形成了“新蜀派”陶瓷格局。
和陶瓷工艺坊一样,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的竹编工作坊同样对传统工艺进行着系统梳理和研究,工作坊负责人董泓副教授介绍,团队多次深入瓷胎竹编、竹编字画、竹帘制作工艺、竹鸟笼制作工艺等四川代表性竹编工艺发源地,通过史料整理、实地调研、参观交流、工艺实践,对竹工艺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汇聚与研究,最终撰写成书《四川竹编》。
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扎染,但不一定知道缬染。缬染在四川流传了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染色工艺,包括四大技艺:蜡染、扎染、蓝夹缬、蓝印花布。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缬染工作坊调查研究了四川省内的自贡扎染、叙永扎染、珙县苗族蜡染、峨眉扎染等地方工艺,挖掘传统缬染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促进缬染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新互融
让传统工艺“活”起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项古老的技艺要想长久传承下去,不能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其价值。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将传统工艺融入教学,让设计为传统工艺赋能,研发了一系列年轻时尚的文创产品,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工艺的设计之美、创新之美和日用之美,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工艺。
在蜀锦蜀绣工作坊里,灯具、旗袍、项链、高跟鞋、装饰画、渔夫帽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蜀锦蜀绣的纹样、质感和光泽让这些日常用品散发出不一样的美感和艺术气息。工作坊被一排陈列架分为两个区域,一边摆放着蜀绣绣片、刺绣工具和蜀锦织品,另一边摆放着用于设计的电脑和办公桌。这里将蜀锦蜀绣传统的花纹、纹理、工艺与现代设备、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将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走进漆艺工作坊,由几百种技艺样板组成的漆艺工艺墙首先映入眼帘。学生可以直观了解不同的漆艺工艺,将传统漆艺与现代思维结合,用现在的审美和方式去创造东西,实现工艺上的组合性创新。据成都漆艺工作坊负责人杨波副教授介绍,学生侧重于做漆画,部分学生会做漆器,目前已研发了书签、手镯、杯垫、茶具等漆艺作品。
古蜀青铜文创工作坊则以三星堆文化为基底、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立足打造天府文创精品,对古蜀青铜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我们更多是想做时尚和创新,复刻博物馆里的文物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我们重点研究古蜀青铜器物,融合设计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努力做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提升全社会对古蜀文化的认知。”古蜀青铜文创工作坊负责人张鸶鸶副院长介绍,工作坊依托团队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并与本土文创企业深度融合研发产品,既做了一些抽象表达的艺术品,又设计了很多接地气的文创产品,赋予其时尚属性和实用功能。
皮影工作坊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