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阅读打造校园阅读生活圈

阅读有一种无形而持久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浸润在阅读的氛围里,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开展“融·阅读”课程,以识字为起点、学科为桥梁、创作为生成,全方位打造校园阅读文化。

————————————————

如何让阅读真实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以“融技术、融学科、融创作”为学生构建了“三融一体”的校园阅读生活圈,将阅读课程前移至识字领域,让学生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学校还通过主题式学科阅读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做到读书、学习两不误;同时链接创新艺术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我独特的阅读体验。

听记读认促进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是学生最喜爱的阅读方式之一,也是培养沉浸式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为了不让识字量成为低年级学生自主阅读的“拦路虎”,学校研究“音频识字教学法”,向渴望自主阅读却没有足够识字量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支架。教师遴选出适合学生开展识字学习的多个小故事,再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系统编排、优化整合,构建“音频识字教学法”分级故事资源包。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在午休和晚间睡前时段进行“听”和“记”训练,在晨读、午读、阅读课等时段开展“读”和“认”活动,引导学生多渠道听故事、多维度说故事、多层次读故事、多终端识汉字,构建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技术”融合课程。

《三字经》内容通俗易懂,包括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学校将《三字经》的故事收入“资源包”,依据文字内容制作配套音频。阅读课上,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通过教师读故事、父母线上说故事、信息化工具播放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三字经》。学校还举办“小小说书人”系列演讲活动,鼓励学生分享阅读课上学到的《三字经》故事,举办“启明星剧场”系列舞台表演活动,为学生从“个人讲故事”到“小组合作演故事”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文字敏感度和文字理解力,建立情感与文字之间的桥梁。

小古文《司马光》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但在“音频识字教学法”的帮助下,二年级学生就可以在阅读课上与教师一起交流。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学生听故事——边听《司马光》的故事,边看教师借助手指表演的形式说故事、说字形;引导学生为《司马光》故事的四格漫画配文字,梳理故事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当“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中的《司马光》故事视频以静音形式播放时,大多数学生甚至可以一边背诵小古文版《司马光》一边进行随机表演。

在学生识字量显著增加的同时,他们的阅读量也在节节攀升,大部分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进行自主阅读。高涨的阅读兴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主阅读的快乐和美好,也为今后主动以阅读为手段探寻世界和人生奠定了基础。

博览群书培育学科思维

当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之后,能否借助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将阅读与学科学习双向链接?学校组织多个学科的教师开展跨学科集体教研,根据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科知识确定教学主题、教学方案、学科阅读书单,进而开发主题式跨学科阅读课程,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博览群书。

在一年级课文《秋天》中,学生学到“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时,教师引发他们对树叶“落下”这一画面展开想象,带领他们在校园搜集落叶并学习观察,一同走进秋天的大自然,感受树叶落地的画面。阅读课上,教师出示绘本《落叶跳舞》,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片落叶,通过肢体动作展示想象中落叶的各种姿态,然后分享自己“下落”过程中的所感所想。美术课上,教师教学“好玩的树叶画”,组织学生用自己搜集来的落叶制作落叶画,将自己的想象和感悟通过实物化为现实,展现自己对“落”的理解。融合课程中,学科教师以本学科教学内容为轴心,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传达分享、模仿、创作、生命的意义,向学生推荐主题书单,将阅读引入学科教学,让学生进行学科阅读的同时发展学科思维。

以三年级“漫游世界”主题为例,教师让学生阅读《环游世界做苹果派》一书,跟着故事在画面中一边品美食一边领略世界各地的人文风情。下课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玩起拼地图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回味故事情节。科学课上,学生学会查看地图和地球仪,通过专业标记指示了解陆地和海洋的特点;语文课上,教师在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等课文时,带领学生感悟由海陆空三维度构成的立体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美术课上,教师教学生用画笔绘制城市地图、用彩泥捏制地方美食。学生还会利用阅读课、课间、社团活动等时间,去图书馆查找与“世界”“中国”“地图”等关键词有关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对这一主题领域的认知。围绕“漫游世界”这一主题,学生在教材与课外书之间来回穿梭,以小学生和社会小公民的双重身份,与小伙伴一同探讨课堂与书本、社会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多个学科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阅读交流、搜集整理、分析探究、实践创作,最终收获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和深层次的知识理解。

教师让学生以阅读主题书籍的方式浸润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指引学生通向不同学科的广阔领域,保障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创意表达展现个性体验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表达、输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赋予学生的不再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本本用于解决课本知识的工具书,而是成为学生实现创意表达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学校众多艺术社团、校本课程活动中,教师通过阅读传达、艺术提炼、技艺再现等步骤,带领学生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态度。

“小怪兽们有话说”是学校陶艺社团课中学生最喜欢的内容之一,学生以《山海经》中的角色形象创作各种小怪兽陶艺作品。教师给学生提供与《山海经》相关的主题书单,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想象一个个外形奇异、个性独特的小怪兽,然后通过绘制图样、捏制陶泥将这些形象呈现出来。烧制出窑后,学生纷纷化身小怪兽,以第一人称视角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还会将这些作品摆放成一个个场景,以《山海经》中描述的信息为背景,讲述小怪兽之间可能会发生的故事。

在剪纸社团活动中,学生将剪纸、光影、文学创作融为一体,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纸影戏”。在生肖主题的剪纸课上,教师将图书馆作为授课第一站,以学生轮流分享“十二生肖谁第一”开启了课程活动。学生在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动物主题的书籍,彼此交流故事内容、描述动物形象,确定自己要制作的动物剪纸种类。如何在展示剪纸作品的环节表现出自己的作品最棒、自己剪的生肖动物本领最强呢?语文课本封面皮影戏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他们查阅与“影子”“皮影戏”等有关的书籍,了解纸张与光影的关系,通过讨论解决光源定位、透光度等问题后,新编了“十二生肖谁第一”的故事。学生以生肖剪纸作品为基础制作人物道具,借助手电筒、遮光板等工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纸影戏”《新编十二生肖谁第一》,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学生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化为创意表达的源泉,创作出各类戏剧作品、摆件和挂件作品、诗集和手绘书作品等。一个个创意表达、一次次精彩分享,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一人与书为伴,生命为之鲜活;一校与书为伴,气质自然高雅。在以识字为起点、学科为桥梁、创作为生成的“融·阅读”课程中,学校充分感受到阅读无形而持久的力量,将继续探索阅读课程的方方面面,以阅读启迪学生心灵,推动学生成长。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年06月21日第4版

作者:洪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