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庆阳文

环县皮影环县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年至年,环县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先后17次应邀赴意大利、法国、德国等19个国家,进行了交流演出,被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环县皮影皮影戏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它是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到了晚清,特别是一代皮影大师解长春的心揣手摹、传承革新,使这门艺术成熟定型。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高度赞誉,后来发展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陇剧。环县皮影道情皮影戏班在演出时,以灯光下的“纸亮”或“布亮”为舞台,五六个人分工明确,忙而不乱。挑线者俗称“前台”,是戏班的灵魂和核心人物,他一人既要演唱、道白和挑线表演,又要指挥后台。后台几个人每人掌握二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次要角色道白、应声和嘛簧,配合默契,井然有序。环县皮影皮影是道情皮影戏的主要表演道具,俗称“线子”,用牛皮刻制,有人物、动物、神怪,大小场景等。造型极为丰富精美,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一般为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正、实丑,体现出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其他殿堂、帅帐、鬼怪、奇禽异兽、花草树木等影件,构思奇妙、形态多样,彰显出中国民间艺术夸张写意的特征。雕刻则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以线条缕空进行刻画,以阴刻、阳刻区分不同人物性格。在挑线表演时,影人的坐卧行走、翻转踢打、提袍甩袖、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身首分家等动作,都能做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能达到“死戏活演”“假戏真做”的艺术效果。环县皮影道情皮影的音乐源于道教音乐和民间俗曲,并形成一定的音乐表现程式。唱腔音乐分“花音”“伤音”两大系列。主要唱腔有“花音弹板”“伤音弹板”“花音飞板”“伤音飞板”“大开板”“大哭板”“新板”“菩萨祭子”“还阳板”“滚板”等,其风格是高亢、粗犷、旋律流畅悠扬,因有吟诵说唱特点,故节奏比较杂,分别用1/8、2/8、3/8、4/8、1/4、2/4、3/4、4/4、5/4等节奏记谱。领众的嘛簧软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独树一帜。伴奏乐器有四弦、笛呐、笛子、大唢呐、二胡,武乐有干鼓、锣、钹等,击节乐器有渔鼓、简板、水梆子。环县皮影如今环县境内有47家道情皮影戏班,多名演出、雕刻艺人活跃在环江两岸21个乡镇中,其演唱活动还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县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地带。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活着的原生态艺术。年6月,“环县道情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