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古代由于人类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较低,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征服能力明显不足,导致他们向神灵或怪异求助,普遍存在着敬天地、敬鬼神、以天为则、崇拜祖先的现象。而繁复森严的礼乐制度则规定从宫廷到民间,为了求神佑便产生了祭祀。在祭神祭祀时歌舞娱神是为“乐”与供物奉神是为“礼”这两个方面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频繁且复杂的宗教祭祀仪式活动促进了“礼”和“乐”二者的共同生长,逐渐兴盛。在周代,以祭礼为代表的诸礼,参揉政治手段,加其宗法制度,使其在全国范围推广执行,形成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实质。“礼者,天地秩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从平时的起居习俗到红白喜事、从神圣的祭祀习俗到禁忌等各种活动,都被一系列完备且繁复的传统礼节所笼罩。
宫廷制度中的礼乐等风俗很快就被民间社会模仿学习,家国的礼仪逐渐深入民众社会生活。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礼”由此变成“俗”。宫廷礼仪在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走向民间。而这种演化也会逐步成为民俗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和形态:包括宗教礼拜、年度庆典、民间风俗习惯、戏曲曲艺等,而这些长期指导中国传统精神生活的“制度、礼乐、仪俗、规则”,成为传存非遗重要的文化基因。皮影戏是人们在闲余之时,所逐步演化出来的一类嬉戏工具。从民间的信仰和祭祀,再到古代的弄影幻术等,这些都在不断发展中,催生出皮影戏这一形式。
在传统的复州皮影戏中,演出的模式是以民俗活动为主,对应的活动表现形式如下:一曰愿影。也就是通过佛前许愿的方式,在还愿的过程中,请戏班唱影表达自己对神明的尊重和感谢之意。二曰乐影。这种形式的皮影主要在村落中传播,而且传播的过程及范围都是以社会团体模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民众对丰收的喜悦之情胜过一切。农耕时代的社会表现,更让民众开始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来寻求欢乐,因此通过影子来表达民心大悦,通过影子戏来表达庆贺之情,进而在这当中寻求欢乐之感。三曰寿影。
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旧时由于贫困而造成的生活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社会人口平均寿命不足50岁,因此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则成为帝王将相及民间百姓的期盼。老人到了花甲年纪,需要通过大摆宴席等多种方式祝寿,这是一种表达美好祝愿的方法。在这当中于巧琳程群:复州皮影戏的文化基因必然也少不了戏班唱影等。有戏班祝寿的家庭通常较为富庶,因此这种寿影能展现出老人的高贵身份。四曰喜影。喜影的出现来源于男婚女嫁的喜事,或者在家庭中出现喜生贵子或登科及第等事件时,都可以通过唱喜影贺喜。
有钱人家通过这种方法展现身份地位,也可以在喜影中期盼自己的美好未来,或者事业顺利。五曰丧影。旧时的民间治丧活动十分复杂,相关流程较多,很难通过一项简单的方式解决丧仪活动。因此,丧影是一种专门创作,用来满足治丧活动一整套的程序定式的特殊影戏,能够表达生者的美好祝愿,完成死者的超度。六曰会影。在以前的庙会活动中,人们会通过寺庙活动等多种方式完成民俗祭祀,而祭祀活动也由一种民俗祭祀的宗教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完善的物资交流体系。祭品中内容种类繁多,加之餐饮和游玩等多种民俗活动,与之融为一体,在这种影响下,皮影戏成为当时较为热门且很受欢迎的节目。
复州皮影所能表现出来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在演化的过程中,多种表现融通交汇,开始走向民俗活动和文化相结合的道路。皮影的存在较为突出,在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中,人们或祈求神明保佑,或想要感恩社会。多种皮影的表现形式实际上都是当时的时代缩影,人们接受着大众文化的麻醉,在精神的交接中,不断碰撞思维。从另一个层面看,人们对文化方面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变化和影响。人们在皮影表演完成之后,并不会刻意追求乞神谢神的结果达成所愿,而是通过这种追求实现看影娱乐,满足文化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