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VR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会发生什么

中科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npxbb/npxlf/

VR+艺术的能量,

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青崖白鹿

(VRPinea年5月15日讯)“让参与者踏上一场诗意的时间之旅”,这是第11届翠贝卡沉浸式艺术作品单元之一,MainCompetition的参展作品《InSearchofTime》将为观众带来的体验。创立于年的翠贝卡电影节,是一个崇尚艺术的北美独立影展,今年的翠贝卡电影节将于6月7日至18日举行。

年翠贝卡电影节的沉浸式单元将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13个XR项目,分为MainCompetition和NewVoices两个部分。从VR电影到VR互动体验,作品题材与呈现形式丰富多样。这些项目将在专用的VR展区通过VR设备向到场观众展示,并且还会提供在线平台,供观众在家体验部分XR项目。

其实,不少的主流电影节都有设立VR单元,以此展示VR沉浸式叙事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全新视角与艺术语言。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的两个,柏林国际电影节自年起设立VR单元,展示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VR作品;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在年推出VRIsland单元,专门展示VR/AR作品。除此之外,圣丹斯电影节、坎城电影节、萨拉热窝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知名电影节,均有设立VR相关单元。

(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VR单元宣传海报)

另辟蹊径或可异军突起

人类文明是璀璨的,艺术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等等。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大概率会是精神世界富足的人,换言之,具有美好生活向往的人,大概率会有欣赏艺术表演的需求。

相较于目前的VR,或者说XR行业生态而言,将VR单纯视作艺术表演的一种创新性选择,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VR的人来说。MetaOculus系列是如今VR设备的绝对领先者,Oculus的第一款产品OculusRiftDK1在年3月正式发货。也就是说,VR上下求索已有十年之久,但直到现在,VR头显仍旧可以说是小众产品。

目前的VR硬件是不完美的,并且大概率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完美的现状。原因很简单,预期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理想的VR头显应该具备这些要素:续航长、散热快、重量轻、画面好、价格低等等。但这从现有技术的角度出发,是不可能实现的。工程师在制作头显的时候必须考虑光学、性能、重量、外形、效率等诸多因素,权衡之后得出一个相对最优的解决方案。

(某款VR头显硬件拆解图示)

就像一张无法完全覆盖人体的毛毯,无论怎样去拉扯,都会有一部分的身体不得不感受寒冷。VR硬件的设计就是这样一个权衡的游戏。最后的产品不一定是单项应用效果最好的,而是所有技术缺点相加对实际体验影响最小的。或许,苹果MR的发布会成为一个转折点,但至少此时此刻,VR的硬件就是不完美的。目前的VR内容生态也不完美,游戏、社交、观影,无论哪个方面,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破圈”的爆款,哪怕是比拟《BeatSaber(节奏光剑)》的,都寥寥无几。

(《BeatSaber(节奏光剑)》宣传图)

那么,面对VR现在而今眼目下的尴尬境况,通过VR艺术作品的不断普及,潜移默化地完成潜在VR用户的前期教育,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VR+艺术的应用场所

在线下方面,普罗大众能够接触到的VR艺术作品,除了上文提到的电影节VR单元展映之外,大抵还有电影院、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线上接触需要持有VR设备,这里不做讨论。以下会简要介绍一些近期的VR艺术项目落地应用情况。

电影院方面,克罗地亚卡尔洛瓦茨市4月宣布,将在该市爱迪生电影院废墟上重建克罗地亚首个VR影院。全新的电影院会成为一个视听艺术界人士的多功能共享空间,在古老建筑之上,拥抱时代前沿的VR技术。5月,意大利米兰的电影院AnteoPalazzodelCinema与意大利国家广播公司的电影部门RAICinema达成合作,将成为意大利首个全年播放VR影片的电影院。

(观众在米兰电影院体验VR影片)

博物馆方面,去年,德国木偶剧院博物馆推出VR木偶剧体验《Puppet4.0》,在VR体验中,用户会置身于典型的木偶剧院场景中,如森林、市场或东方寺庙等。了解各种木偶形象,来自中国的皮影戏角色、日本简笔画风格的木棍微型头像,以及印度尼西亚木偶戏的“瓦扬”等。国内不少博物馆也有相关的VR体验项目,如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VR项目等。

(观众体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VR项目)

艺术展览方面,法国VR/AR内容品牌Excurio目前已推出的两个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永恒的巴黎圣母院》与《消失的法老》均是较为成功的尝试。前者于去年1月首次推出,已累计接待超6.5万名观众。后者于去年6月-10月在法国巴黎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全球首展,目前已累计接待15万观众。值得一提的是,后者的亚洲首展已于5月12日在上海举行,展览为期四个月。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项目概念图)

VR+艺术的积极力量

书接上文,据相关报道,《永恒的巴黎圣母院》大空间VR体验项目门票价值30欧元,其中属于出品方法国电信子公司Orange的份额(10欧元)将直接捐赠给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工作。不仅是VR技术可以用于人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助力保护文化遗产并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理解,VR项目所产生的直接收益同样可以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重建。

VR是虚拟的,但体验是真实的。VR艺术可以为处于孤独和压力之中的现代人,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WeMetInVirtualReality(我们在虚拟现实相遇)》,是首部全程在虚拟现实世界中拍摄的VR长篇纪录片。导演JoeHunting通过纪录在疫情导致世界范围的大封锁时期,VRChat社区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传递着科技发展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当你在VR里时,你只纯粹地看到一个人本来的面目”,这是出现在影片结尾的话,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旋律。

(VR纪录片《WeMetInVirtualReality》宣传图)

VR+艺术的普及门槛

VR艺术在普及方面其实也存在一定的门槛,可以粗略划分成三个部分去看:制作者、传播者、观众。观众方面的门槛相对较低,“报复性消费”“特种兵旅游”,被迫沉寂好几年之后,大众的消费欲望还是相当强烈的,凑热闹也是一种合理诉求嘛。只要VR作品足够出色,相信是能够吸引不少观众的。

制作者方面主要表现在创作方式与技术投入上。VR艺术的创作或多或少需要具备一些相关的特定技能和知识,对于创作者而言,可能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另外,将VR技术应用于艺术作品创作,需要专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持,这需要一定的投资。

传播者方面,主要是各类VR展览的承办方。对于他们而言,售票的票房能否覆盖掉,场地租用、搭建,硬件损耗等方面的投入,会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现阶段而言,可能大多数都是入不敷出的,只是作为一种引流手段,由某些艺术基金会赞助,进行先锋艺术展示。不过,在进行线下展览之后,授权给线上平台播放,或许能有助于降低这一门槛。

(《消失的法老》展览现场)

结语

现在谈论VR艺术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史的一页,还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VR可以作为艺术行业“想象力即为创造力”的一次有益探索。VR+艺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可以成为VR行业的发展驱动力。

本文属VRPinea原创稿件,转载请洽:brand

vrpine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