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三尺白布做戏台,隔帐陈述千古事。”皮影戏历史悠远,是中国古老戏剧文化中的瑰宝,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云南省腾冲市一带流传的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或“皮人戏”。据清光绪《腾越厅志》记载推断,腾冲皮影戏及其制作技艺,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伴随屯垦戍边而从中原传入的。
明洪武十五年(年),明朝平定云南后,在各地设立卫所,实施军屯。据天启《滇志》卷七记载:正统二年(年),在腾冲一带设立腾冲卫,卫所官兵及军余、舍丁多达人,在腾冲造就了规模空前的移民,为皮影等内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乾隆四十年征缅之战结束后,清朝设腾越镇,将驻军和边防推向边境最前沿,客观上也形成了汉文化向腾冲传播的良好环境。
其间,从中原传入的皮影戏融合当地民间艺术,传承至今。
腾冲固东镇皮影戏楼从最初任蜡烛熏燎的黑白皮影,到如今五彩斑斓的新式皮影,腾冲皮影始终保持着质朴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碰撞交流的缩影。它是云贵地区至今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的民间皮影戏,其剧目丰富,约有三四百出,内容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尤以封神戏、三国戏、西游戏等传统连台本戏居多,近年来还新编创了《大救驾》《翡翠传奇》等地方特色剧目,题材更加丰富多彩。
皮影戏剧目《翡翠传奇》皮影戏剧目《大救驾》灯影流光,摇曳生姿
腾冲皮影戏的唱腔有男腔、女腔、走马腔、喊云腔、悲板等,表演上注重突出唱腔地方特色,大量吸收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调,并在对白中揉入地方俗语、俚语,妙趣横生。《保山地区志》记载,腾冲皮影戏受历史文化、人文风情、自然环境等影响,形成了“西腔”和“东腔”两大流派。“西腔”音乐节奏轻快,唱腔高亢嘹亮,以灵动机巧取胜;而“东腔”音乐舒缓优雅,唱腔委婉细腻,以古朴大方见长。
皮影古戏台腾冲皮影靠子制作极为精美,硝皮、铲皮、打磨、画稿、雕刻、上色、连接,各道工序相互关联,较为繁杂。腾冲皮影戏代表固东镇刘家寨皮影戏的靠子以黄牛皮为原料,质坚而柔韧透明,易存而不变形褪色。经世代积累,如今已有头靠余个,身靠余个,百物百样,应有尽有。它们色彩艳丽而不失和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人物服饰颜色,便可一窥其性格特征。
云南省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安逵给靠子上色珍贵的百年靠子“隔帐凭影述千古,十指齐动掌乾坤”,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在白色幕布后面的皮影艺人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到四个皮影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操耍技巧和唱功。演出时,皮影紧贴白色幕布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美轮美奂的影人、高亢委婉的唱腔、娴熟默契的配合,构成了皮影戏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4D皮影戏剧院传承不息代代相济
0年6月,腾冲市固东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5年6月,腾冲皮影制作与表演入选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年9月,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年7月,皮影靠子制作工艺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年6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2月,刘永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9月,刘永周长子刘安逵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周与儿子刘安逵共同制作皮影靠子作为新一代传承人,刘永周的孙子刘朝侃紧跟时代的发展,根据潮流趋势和各年龄层的需求,不断丰富剧目内容,创新创作了4D皮影戏《腾冲往事》。从刘永周到刘安逵再到刘朝侃,他们为皮影这项传统手艺的延续而奋斗,使得这一接力棒不断传递下去。
皮影靠子《封神演义》人物:王彪六百年岁月更迭,腾冲地区一代又一代皮影艺人,顶着繁星踏着辉月,走村串寨,一牵一引诉说沧海,光影之下敷陈故事。他们使这项融历史、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和工艺为一体的皮影艺术,扎根在云岭大地上,鲜活在民间。腾冲皮影戏为研究中原汉文化与西南边疆文化交融、向东南亚地区传播提供重要实证,镌刻着中国古代戏剧及社会人文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