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最隆重和喜庆的事当属儿时过完年,村里请牛皮灯影戏班来唱戏的情景了。
这两天,村里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皮影戏庙会。虽说这些年一直在外漂泊,但一颗心却早随着那入耳攥心的韵味儿飞到了家里,飞到了久违的戏场里。
我们村子不大,具村里老人说最先只有几户人家,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贫乐道的小日子。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到现在,整个村也不足百户人家。
俗话说:“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村里人口单薄请不起大戏班子,因此,皮影戏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娱乐及酬神还愿传统习俗。且祖祖辈辈延续不断地传承至今。
在我们乡下,刚过完年土地还没有完全消冻,年味也还还没有散尽,于是村里便开始张罗要唱一场皮影戏了。一来是为了酬神——答谢神灵保佑这一方土地在过去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祈福在新的一年里人们无病无灾,和乐平安,当然也是为了让村里好好热闹一下,增添些喜庆祥和的过年气氛,毕竟这也是农村人难得的清闲时光啊!
一切准备妥当,派去接戏班子的人一出发,大家喜气洋洋地很快就搭好了戏台,这时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戏班一来便可鸣锣开唱了。
戏班子来了。村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待稍作休息后就开始忙活请神仪式。
请神,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打旗,他们一个个打着色彩绚丽的旗子雄赳赳,气昂昂只顾往前走,等听到大人的呼喊才发现大队伍被落下了一大截,于是,每每都招来大人们的一片逗笑声。眼疾手快的小伙们把铁炮放的震天响,就连四邻八村都能听得真真切切。戏班长很卖力的吹着唢喇,敲锣打鼓在前面开道,壮实的庄稼汉子虔诚地抬着神像紧随其后,边上站满了捂着耳朵看热闹的男女老幼,所有人喜笑颜开,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
下午,皮影戏正式拉开了帷幕。真的是“帝王将相百姓家,一层幕布数重天。”
一场皮影戏要唱三四个小时。操作牛皮影子的师傅一边唱着老秦腔戏,一边双手灵活地舞着皮影,跟着剧情里的人物同悲同喜;后台师傅兼吹、打、拉、弹、唱于一身,脚敲锣手打鼓,放下鼓锤又拉二胡,忙而不乱。唱什么戏一般由会长们选定,基本上都是一些人们耳熟能详,彰显忠孝节义的戏,如《包公三下阴曹》《杨门女将》《岳母刺字》等。
皮影戏的唱词和现在的秦腔有很大的差别,相比现在的秦腔它更传统,唱腔似乎也在秦腔之外有些老腔的味道在内,就更显得原始一些。幕布后随着乐器伴奏,熟悉的乡音亲切接地气,唱白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粗犷豪放,时而婉转柔情,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它大多都是以表演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最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等。这些剧目既有趣味又符合人们的希望和追求,所以人们才会那么喜欢它。
人们站着,蹲着,或干脆扯一把柴草垫在屁股下面透过白色的幕布,一个个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皮影人物你来我往、嬉笑怒骂,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看着出神入化的表演,听着如泣如诉的唱念,品味着跌宕起伏的剧情,难免会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联系起来,常常就会莫名的被感动。看似简单而又平凡的皮影戏它就是具有这种独特的魅力与感染力。
看皮影戏,只有晚上才能看得真切。白天太阳的光比戏台里面的灯还要强烈,反而让幕布上的皮影根本就看不清楚。即使是阴天,也只能看到的是很单一的灰色,而晚上则不同,通过灯光投影,才能真正看清楚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皮影,而且少了白天的嘈杂戏也能听得更加入味。
第二天正会,吃过早饭后开始迎饭。所谓迎饭,就是把各种食材通过烹,煮,煎,炸,凉拌,雕刻,摆出各种花色,既好看,又好吃的菜品,用大木盘端着几十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排着长长的队伍,然后按请神时的规矩围着村子转一圈真是让人大饱眼福。
到了正会晚上,必不可少的《刘海撒金钱》,最是让人期待。当戏台里丢出一把硬币,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争先恐后笑着,挤着,推着,就为了抢到一枚“金钱”。虽说一个硬币只有一分或者二分面值,但这个则寓意不同,谁能抢到就是福气,吉祥如意!就如同善男信女抢到了神庙开过光的宝贝一样。
我们村的皮影戏会期是三天三夜,第三天晚上唱完到了第四天赶早便要送神,当然又是一场隆重而又热闹的过场。随着铁炮和戏班子的吹鼓声消散,戏幕落下,年也才算是正式过完了。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艳阳高照的天气,舞台里皮影戏正唱的如火如荼,而台下偌大的场地里却只有两个老人和一条狗。
看着眼前的图片,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观看皮影戏的一幕幕来。那时候,只要村里唱皮影戏,根本等不到预报开演的铁炮响,老人带着小板凳三五成群地早早赶往戏场,买零食的则赶紧到场抢占个好位置摆摊,小孩们则是你追我赶,好不热闹。往往一场皮影戏还没有开始,整个戏场就早已人声鼎沸了。
今年,老家的皮影戏即将落幕散场,但我仿佛依然能听到它独特的旋律在耳畔回响,这是游子刻在游子心头最美的印记。我相信,它在漂泊的灵魂深处永远不会落幕,我也相信,经典永不过时,永不凋零。
翻阅典籍才发现皮影戏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
顺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才知道皮影戏最初发祥于陕西,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曾经在元代时期更是流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更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亡故,武帝思念异常,他整日精神恍惚,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图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而爱不释手,相思之苦得以寄托,从此重振朝纲,终成千古一帝。而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也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在清朝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在世界上也享有极大的盛誉。18世纪的歌德和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被很多国外戏迷所痴狂和推崇,他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随着时代发展,目前,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老艺人存世的越来越少,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和继承这门老祖宗留下的古老艺术,眼看如此精湛的技艺就要失传,真的很让人忧心。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表演形式。在如今这娱乐形式多样化的时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再难看到它独特的表演,而只能在橱窗或者展会上看到部分静态缺乏生气的皮影。甚至,只有去国外才能欣赏到外国人表演咱们老祖宗留传下来的皮影戏了。
为了拯救这濒临消失的的中华民族瑰宝,经过很多人的坚持与努力,年5月20日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了年,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也取得了成功。
有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扶持与推广,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