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简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中国皮影艺术具有历史悠久、演技奇妙、唱腔悠扬的独特魅力。数千年来,这支民间戏曲艺术奇葩经过漫长的历史雕琢和众多皮影艺术家的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皮影戏来源相传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派重兵在咸阳围困住了刘邦的汉军。汉军当时守城将士远少于楚军,一旦楚兵发起进攻,汉军将一败涂地,因此汉军处境艰难。
谋臣张良非常沉着镇静,他思考着让楚军不发起进攻的方法。张良在城墙上布置了很多用皮革制成的人影士兵,晚上在火光的映照下,朦朦胧胧的,像是许多真的士兵在巡逻守城。
张良还在城楼上设下大帐,配上管弦伴奏,用人影进行了战争中烧杀抢掠的表演。表演的同时还向城下的楚军喊话:“将士们,假如有军队在你们的家乡征战,你们父母、妻儿也遭受同样的奸掳烧杀时,你们还忍心去发起战争吗?”张良这一招果然见效,很快就动摇了西楚的军心,西楚将士果然不在贸然进攻汉军。
后来便流传着“张良城头演人影,智胜项羽楚家兵”的民谣,皮影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皮影戏的流派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 常见有 四川皮影 、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 山东皮影 、山西皮影、 青海皮影 、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 川北皮影 、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上世纪在电脑电视各种新媒体不普及的年代,皮影戏是我国乡村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晚上在村头的广场上,一个简易的舞台迅速搭建完毕,一块白布分割台前台后,随着师傅们的精妙的手上功夫,以及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而到了今天,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新媒体的普及压缩着它的生存空间,老一辈人的手艺无人传承也是年轻一代的悲哀,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如何结合新时代的信息化技术仍是一大挑战。
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中,利用信息技术对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播对于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