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有一类以儿时玩乐情景为题材的作品,名曰”婴戏图。每当看见此题材作品,总能使人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
虽然早在秦汉以前的工艺艺术中就出现了孩童形象,以绘画呈现的例子也可追溯到六朝。但唐代才逐渐出现了在单画面中以充满乐趣的孩童玩要情景为主的作品,发展至宋元以后,涌现出大量”要戏图、儿童画这类题材作品。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正是此类绘画中的佼佼者。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细观《秋庭戏婴图》,画中孩童一男一女,一幼一长,似为姐弟。
他们围立在华面的花凳旁,聚精会神地拨弄着一个小玩物。让他们如此聚精会神的小物件到底是什么?
画中姐弟正在把玩的玩具,叫“枣磨”,是一种宋朝流行的游戏。
孩子们将两颗枣子分别插在一根竹棒的两端,又用三根竹签支起另一个被削掉一半,漏出枣核的枣子。他们将竹棒横立在枣核之上,比谁能将其转动更长时间。这种早已失传了的游戏方式,在画中还留下清晰的痕迹,让人眼前一亮。
“栆磨”不仅如此,两个小孩身后精致的圆形漆凳上,还摆放着各种玩具,诸如“八宝纹纸格、人马转轮、球瑁盘、小陀螺等各种各样的玩具,以及红色佛塔、碗钟饶错等演麦乐器。
这些小物件,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细心,还从侧面反映出了宋朝百姓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与趣味。
《灌佛戏婴图》是北宋苏汉臣的一幅“婴戏图”。
苏汉臣《灌佛戏婴图》此图画中的孩子们在玩“过家家”:一个孩子跪下模仿大人礼佛,一个孩子手抬佛像,还有一个孩子手持水瓶灌佛,另一孩童手捧花篮,装扮成佛教信徒模样,模仿浴佛仪式。
宋代婴戏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表现孩童模仿戏剧的场景,多为皮影戏或是傀儡戏,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儿童喜好模仿的特性。
《傀儡婴戏图》描绘了四个婴孩在模仿傀儡戏的场景,一婴孩在幕后操纵着傀儡木偶,前面两儿童正高兴地充当观众,旁边另一婴孩在敲打乐器,煞有其事,婴孩形象甚是可爱。傀儡戏本是丧葬活动中的驱邪表演,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祭祀仪式中制偶做戏的习惯,通过傀儡戏的象征性表演,达到仪式所要实现的人的某种愿望。傀儡戏在中国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就已有了土傀儡和木傀儡。
婴戏图反映了人们对于后代的期望及多子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