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化意象为生命之大美

驶入意象的深处,寻找生命的本初

——杨晓阳新作观瞻

文/蔡永升

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雷诺兹曾说过:“真正的画家不该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应致力以其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

本不赞成这句话,但当看到杨晓阳先生的壬寅新作“丝路生活系列”,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知。因为他在这组新作中以“主题的多义化”构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将人头画成平顶以谕示。这种观念的建树,既是他忧患意识的体现,又是他责任担当的彰显,更是他内心深处对人性之爱的大写意。

《丝路生活之一》68cm×68cm年

这是他以艺术致力于其理想的崇高,来促使人类的进步;也是他潜意与观念的更新,在这种生态下,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哲理,使真善美、假丑恶以阴阳辩证的关系,在时间的流逝中体现出深刻的“道”,对“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辨,有了新的诠释,让人从中体味出这个世界在混乱中的秩序感。

观瞻杨晓阳壬寅新作,你会发现他的“丝路生活系列”作品,以神秘的意象色彩,投注了他对丝绸之路沿线上民众生活以意象的表述。这既是他情感投注的再现,也是他自我的主观意识在拣选、抉择、组织物象的结果。他以看似无序,实则秩序暗潜的意象色彩,将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以意象的组合,延伸着从来未有过的画外之意,从而在实践“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章法多维化、造型意象化、用笔书法化”的五化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丝路生活之二》68cm×68cm年

他绘画理论的“五化观念”,是他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深入思考所形成的,也是他在探索水墨人物画的新形式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他的“丝路生活系列”,以独特的人物画面貌,在不分中西、明暗并置看似费解的复杂组合中,打破了以往题材主题的单一性,在章法造型和水墨技法方面更加的自由。

在表现上,他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坐标,以时空为经纬,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阴阳学说溶于画面,使自己的绘画,呈现出四面切入,八方推进,打破空间的界限,进入多维的时空,驶入意象深处,寻找到处于生命本初之内生命与道相合的自然本质,刻画出丝路沿线人的自然生态。在构成上,他以四面构图,自由组合,阴阳并置的特点,表现出即兴、丰富、深邃、神秘、随意生发、层层递进的新水墨意境,肇造了绘画技法的新观念。

《丝路生活之三》68cm×68cm年

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拣选的题材往往是鲜明的,主题基本上是单纯的,章法构图上也是和谐的。虽然在一些画家的画面中,也讲究意象的表达,但却没有生发出这样鲜明的概念与观念,并运用到理论与实践上。也有一些写意画家提倡用笔书法化,但以这样鲜明的观点提出来,却是杨晓阳在这个时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突破。他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意象之中,从而使他“五化”的观点鲜明起来,真正成为当代画坛大写意一面的新开端。

赏析杨晓阳壬寅新作,必须回首他过往之作品,才能串联起他艺术的嬗变之路。他曾在从“写实到写意”的路径上,砥砺良久,体悟出敦煌的飞天、秦陵的兵马俑等那种充满变幻而有秩序与统一的和谐之美,这使他的艺术思路与认知,在艺术的“一律性”中,久久探索,并从艺术的“一律性”中,寻找传统绘画所带给今人的启示。艺术的“一律性”,似石涛所说的“一”,是个体艺术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审美的体现,它的形成,标志着艺术家艺术形式的建构,是艺术家个性风格的体现。就像飞天的面貌就是飞天的样子,兵马俑的面貌就是兵马俑的样子。所以,艺术的“一律性”,就成为杨晓阳过往绘画实践中,体现个性特色本质的“程式”,一种个体特质与个性风格的形式建构,使他在艺术的“一律性”中,经历了自己艺术生命一段无法绕开的历程。

《丝路生活之四》68cm×68cm年

他形容自己过往的画作是“‘顽石、老玉、古陶、陈茶’。‘顽石’在河床里经过那么多年冲刷,没有了棱角,亦方亦圆,憨憨圆圆的;‘老玉’就是有包浆的,似透非透的;‘古陶’是残破的,但历练很丰富;‘陈茶’就有陈年味道,厚重,没有新茶的新鲜,但却耐喝。”沿着这样的思路,他的审美意识,便从中国的传统雕塑、壁画、石狮、拴马桩等谱系中,有意无意的寻找并提炼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意象、浑厚、神秘、耐品的特质,使自己的艺术塑造,在“相与象”中走向完善。

毕竟,艺术个性的形成是天才结晶的过程,而精神成熟的周期是无限复杂而艰难的。在人类艺术的史记中,只有个别人才能通过这一考验。而人最大的不幸之一是永远不能被人彻底理解和领会,因而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当然,艺术的伟大不是一概而论的好评,而是时间积淀下人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更新而对美进行的新拓展。这个改变必然是超验的,具有与时代相左的新意识、新概念、新观念、新思想的结晶,这样才能真正完善某种独特的体系,使之随着时间的递进,而充满一条艰辛的认知之路,并最终被人理解和领会。

《丝路生活之五》68cm×68cm年

因为对人来说,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而不可复制的生命杰作。所以这一切,不是人力所为,而是神的赋予。杨晓阳意识到这一点,为此他追求“锤炼意象”的格调,自是一种力求艺术造型上“减法”的作为。他力求以最简的笔墨线条,去完成复杂的造型形式,以大而化之的写意,表现出人的生态下不同生命的风貌。这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上的生命认知与解读?毕竟他的艺术思想走的是大道至简之路,艺术审美行的是大而化之之境,艺术形式求的是“形、神、道、教、无”的五境循环,这与传统“道”文化殊途同归。

“形、神、道、教、无”的五境循环,既是人对道的解读与阐释,也是由之所升华的中国画的五种境界。其对应极广,释义颇为复杂,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表述了。而杨晓阳对传统文化中“顽石、老玉、古陶、陈茶”之内蕴“相与象”的玩味,使之在“无法之法,大象无形,有无相生,无中生有”中与五境相契,最终生生不息,进入到法无定法之境,完成了时间、空间、时空在阴阳观念中的置换,使多种的选择性,呈现出写意的丰富性、多变性与自由性。也以此五境循环,塑造了自己“顽石之形(形),老玉之质(神),古陶之品(道),陈茶之味(教),最终归于无形之相,无相之象(无),使之完美的转化为心中形象在纸面上的意象挥洒。

《丝路生活之六》68cm×68cm年

这也是他对传统文化中“顽石、老玉、古陶、陈茶”之内蕴“相与象”的玩味,并以之串联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链接起中国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维系起人生命的感情基础。“石、玉、陶、茶”这四种物件是传统中国人所喜悦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生命的品味体现。杨晓阳在那个时段的审美意识,则是对它们品评之后,心理与文化的双重认同,也是文明意识与艺术意识,在他心灵底巅的交汇。

多年前,我曾以《生命如歌》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解读,认为他的作品,既是在告别,也是在重塑;既是在深入生命的原初,更是在走向艺术的未来。他的作品在告别中,对传统造型艺术精髓的深入挖掘,彰显了他扎实、认真、严谨的造型观与审美观。在挖掘过程中,他重塑生命的风神,进入了宏博的历史空间,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历史文化与遗迹中,探索传统文化的文脉,使自己的触角伸向遥远的亘古。又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将传统文化的根脉,伸向现代与未来,充满艺术的前瞻性。这个前瞻性,既有他在以水墨大写意,重塑古典仕女与高士的风骨,使之在品茗、论道、对弈、梳妆、对镜、拈花等寻常日见的生活场景中,将人的平凡,化为艺术的不平凡;又有他将生命的具象,以意象的表述,记录下人的生命在衍化过程中,文化的拓展与历史的化变。他从具象到意象,从加法到减法,从意象到概念,有意无意中闯入了传统文化中人道相合的大道里,从而体味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的“道”之真意。

《丝路生活之七》68cm×68cm年

生命是递进的,递进的过程,对不同的人来说,既是加法,又是减法。因为生命就是一个漫长而短暂的加减过程。做着加法的人多是缺少思想的人,因为他们没有道的体悟,将整个世界看得过于复杂,所以才会不断的做着加法。做着减法的人,大多是对道有感悟的人,他们摸清了这个世界自然与人性的规律,看透了世界的本质,认为人的世界看似纷纭复杂,实则简单明瞭。因而他们就在不断地思考中,不断地做着减法。而对加法与减法的视见与实践,必须有道的加持、道的体悟。认清世界的本质,从人的本质中看清生命的规律。而这规律,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也即生活的路径,生命的本质。

他有一本画册《告别过去》,就是在依西化教育与西画理论,既以具象造型观为主的大型创作,又有以传统笔墨观为主的东方观念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以扎实的理论实践,通过不断地实地写生,将自己对丝绸沿路、黄土高原、黄河两岸等地的人文生态以雄健阳刚的笔墨表达。他扎实严谨的造型观念,来自于西化的教育,但他内在的心理传承,却是东方式的文化观念。他西方的印象色彩与东方的意象表述,已然成为他表现东方物象美的源泉,也成为他思考西方印象与东方意象,在绘画表现上相互融合的潜意融通。而他任院长之后所提倡的“大美术”,今天在我看来,自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潜意识深层思考的再现。而拴马桩、陶器、墓石、石狮与汉俑等,是历朝历代文化中,“相与象”的集大成者。由相入象,由相化象,又由象生象,由象化象,象象不息,便是杨晓阳对这些文化遗产,在赏玩体悟过程中,引发的意象生命对他艺术的诱因,也是肇发他大写意绘画的生命源头。

《丝路生活之八》68cm×68cm年

就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之后,他提出了“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观念,使之成为西安美院建院的宗旨。“大美术”强调的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与传统中国造型艺术合道的文化传承与拓展过程中的审美高度;“大美院”强调的是美术教育应该着眼于世界视野,东方观念,使世界视野与东方观念,在美术教育上抵达一种契合之态,使美院的教育,以先进的文化理念,跻身于充满人文与文明气息的大学院;“大写意”强调的是抒发,抒情,达意,化意,是心性的自然发散与表现的意象化,观念化,从而与老子所提倡的“道”相合。这三点学术理论的提出,无不说明其当时认知的深刻与见解的超然,美术思想的高瞻远瞩。这是他当时站在一个教育家的视野所具有的使命与担当。而当他荣任中国美协副主席,视野又有了新拓展,认知更是站在全国美术视野的角度,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去看待中国的传统绘画。再后来,他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视野更开阔,境界更深广。这时,他从美术教育家的视野,有了更高的全国平台与条件,打造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画院。在杨晓阳的天命之中,自是富有这样的使命,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认知与生命认知。他视野的不断提升,表面上是平台的变化,但内里却是生命的与生俱来。

一次出差北京到画院拜访,闲聊间他指着窗台上的一个汉代石雕,问我“像什么?”我说“像人又像兽,很抽象,很混沌,很大气。”这是一个像狮子又似人的石雕,静静的在蹲在窗台上,看着我们对它的品评。他说“是,”并言“我的大写意,暗合着它的影响。你看,早在多年前,中国的造型艺术,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丝路生活之九》68cm×68cm年

一切的艺术都有源头,而这源头则是生命的本源艺术的根。杨晓阳绘画的抽象造型,既具有顽石老玉的形质与美感,又具有古陶陈茶的气韵和品味,大朴不雕,充满生命的意象,这是在回复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本源,又在这本源中,寻找艺术生命与传统文化的重塑。而这个重塑,在他的心境中,就是大而化之写意精神的重塑。

现在回首,过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的杨晓阳,呕心沥血打造的美院与画院,何尝不是他最美、最经典、最艺术的艺术作品。绘画作品是有形的,而无形的美院与画院这两件作品,却是他心血的体现,使命的担当,责任的彰显。这种付出是看不见的,却又有据可查。

《丝路生活之十》68cm×68cm年

观瞻杨晓阳新作,想一幅画作的题材是否鲜明,是根据画面内容与所选择的表现形式的需要而来的,这既有着社会生态学的制约与艺术风格学上的局限,也体现着画家绘画技法与文化阅历上的综合素养。当然,鲜明的题材,可以是通俗易懂的具象画,也可以是表现生命境界的意象画。它们都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的体现。然而,将题材模糊化,以此去表现物象,则是概括性、概念化的,是将许多内容集约到一起的一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有着大道无形的倾向与情绪。自然,随意生发题材的模糊化,看似不易理解,但如果依着“道学”角度去理解,自是很容易窥破其本质。杨晓阳喜欢读《道德经》,床头总是放着一本《道德经》,有空就诵读悟道。我曾就这一故事求证,他点头并言“《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哲学中最深奥的一本书,是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之大成,是取之不尽的古法论。”而这种题材模糊化的观点,是他悟道的结果。

如果没有对“道”的堪悟,便很难产生这样的想法。道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路径,人生的指南,不是信仰胜似信仰。杨晓阳深刻悟道了这点,以此践行着自己的绘画之道,并于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宇宙、空间、时空等意识,以及由阴阳观念在他画面上所生发的时间、空间、时空、维度等的关系,使画面呈现出美丑、真假、善恶等难以言说的况味。这种况味将某种神秘而静穆的色彩,通过画面的黑白灰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使画面的人呈现在阴阳之中。当然,他画的模糊主题,是处在“一阴一阳谓之道”中,以一种意识的流动,来表现出丝路之上人的生态,使某种超越种族的原生态物象呈现出来,形成了杨晓阳绘画的新历程。也使他通过这种意象的符号,结晶出自我心中根植的潜意识,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种时代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流露,使他的“丝路生活系列”,具有了长篇小说般的宏大结构,以一种打破时空,超越时空的理论体系支撑起他的绘画审美与技法,从而使他以大写意的笔触,打破时空的界限,呈现出多维切入,多点互动,彰显出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胡安·米罗的浪漫色彩及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几何构成。他以此打通了传统与西方的绘画关节,使气息在脉络中汩汩流动。

《黄河艄公》纸本水墨cm×cm年

他在阐述着生活,在生活即道中,顺应着时间的安排。道无处不在,既高深莫测,又平淡无奇,既是生活,也是神圣。道的真谛可一言以蔽之,即是“路径与行动”,更是“信仰与真理”。由此返观,道也是生活的日常,生活的节奏,生活的快慢。它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左阳右阴,上阳下阴,快阳慢阴”等,它既是辩证的,也是守成的。然它所凝结的秩序感,使画家体察出秩序与画面的关系。为此,他的创作有意打乱了正常的秩序,在直觉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他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这种气息有着对道学的综述与哲学的思考。他在体察着人性与人的形象在画面之中所彰显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有意无意地把人物形象变形,使之具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隐喻。

《黄河的歌》纸本水墨cm×cm年

而他在五化方面的研究,直接切入了当代水墨绘画的新意识,以宏阔的视野,建树着某种超越时代的艺术新路径。为此,“题材模糊化”的提出,既是他深思熟虑与审美意识嬗变的结果,也是他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在绘画上的体现。“题材”一词在汉语语境中是指文学、艺术的创作用语,指作为写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亦特指作家、艺术家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通常是指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对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的模糊化,就是在于抛弃题材的主题思想,而用多面、多维、多角度的,或者说将没有主题思想的主题纳入画面,使画面的主题思想,呈现出概念不清或含混感,从而以似是而非或形而上的某种概念,代替作品的主题,使之呈现出不同审美个体视域中不同的思维意识。

《大河之源之六》纸本水墨80cm×cm年

在绘画上,题材决定着画家所表现的内容,如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题材、花鸟画题材等,西方的人物画题材、风景画题材等,都是艺术家对表现题材选择的结果。题材模糊化的概念,就在于打破这种题材的选择,使画面所要表现的物象,出现某种视觉的置换。杨晓阳“丝路生活系列”,模糊了人物与背景、人物与雕塑、人物与山水的界限,呈现出似物非物,似象非象的特点,并以平面构成,使人的主体混混沌沌,迷离恍惚,好似镶嵌在墙上的壁画,实则彰显了一种古老、朴拙的气息,使画面的物态,充满意象。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物的动态,仿如陕西的皮影戏,被一根根无形的线牵引,做着各种各样的机械动作,呆呆的,却又萌发出生动感。

比如“丝路生活系列”之八中,画家以五组不同的人物形态组成了画面,在看似涣漫、无序、了无章法之中,让人分不清人物的主体与主题。毕竟,画家在经营画面的过程中,分别以左上角的老人头,中间拜佛的男女,拜佛男女右上的大人孩子,左下的母子戏耍,右下打伞的时髦女孩,组合出这幅画的内容。我不知画家想要说明什么,但我却恍惚间感受到人生命的无主题,就是人生无序下肉体的牵动与灵魂的自由。人人内心虔敬的信仰,就是为了自由自在、漫无目的的将自己的日子,挥洒一下,挥霍一下,使自己的生命,完全听从意识的召唤。就如画面中间这对拜佛的男女,何尝不是听从了自我内心的召唤去虔敬地拜佛。画面右上角的稚童和家人,以及左下角母子的戏耍,何尝不是听从了自我意识的召唤,才做出那样的举动。也可以解释为画面中出现的一切,皆是那对拜佛男女心中的想象和幻象,即他们在拜佛的那个瞬间,思想中所呈现出的烟火气与生活气。这样,画面里就有了生命的鲜活,岁月的痕迹,烟火的温度。在互不相搭的搭配中,呈现出某种难以言喻的意象,何尝不是对人生命的一种哲学悟道?

《太宗纳谏》纸本水墨cm×cm年

主题多义化,显而易见的是他在追求一幅画面主题的多层次、多奥义、多思想与多内涵,即从一幅画面中,以不同个体的不同生态,表现出不同人生态下的不同行为,并将这些不相搭、不相关的人物形象,并置于同一画面,阐释出不同的哲理与意趣。这倒像一些寓言故事,就看你站在何种角度,何种观念下去解读。它不像我们看山,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觉感知。而是他的心念意识,使这些物象以现代“接受美学”,让观者参与作品的创意与解读,各说各话,各干各事,从而阐释出他画面“主题的多义化”,也即人生命过程中,许多无关的主题,到了最后就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大书。

章法的多维化,则是在画面的追求上,从多维度,多视野,多角度,去表现主题及所内蕴的思想内涵。画面的表现内容与思想深度是画面的灵魂。能让人震撼的图画,则会让人的灵魂与之共鸣。“丝路生活系列”中的内容,是表现丝绸之路上人的日常生活。画家通过对人日常生活的表述,以章法的多维化,即构图上看似浑然不搭、缺少相互关系的物象的平面组合,展现出造型的意象化,深刻的解读了丝路上人的生活。这是一种概念中的观念,它顺应着自然大道的生活方式,体现出阴阳的辩证关系,揭露出假恶丑,彰显出真善美的审美需求,塑造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意象生命,更是他在章法上的凤凰涅槃。

《波斯迎亲》×cm年《丝绸之路》局部

造型意象化,是说画面人物的造型,不局限于客观事物原本自然之形的某种形式,而是让其所塑造的物象随着作者的独特感受概念化,意象化,抽象化,使之以画面的意象合道。而“丝路生活系列”的造型概念,很好地为造型意象化做了诠释。在这十幅“丝路生活”中的人物造型,有的看似是以朝拜为主体,父母子女之乐为辅;有的是以打麻将为主体,门外站立的人读书或捧茶为辅;有的是看不出主题的钢管舞、照相、摆摊等时髦与传统的组合;有的是有人在照本宣科的讲话,而其他人或在休息、或在求爱,或在抱小孩玩乐的公职人员与普通市民的组合比照关系;还有是人在看书,或许看的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等画面的意象……诸如此类画面以无意识的意识体现出来,从而是否再总结出一条“意识模糊化”来阐释画面内容。毕竟,人的意识相较于肉体更加的真实,人意识的丰富更是无法言喻。而杨晓阳的“丝路生活系列”,虽然表现的是他视域中丝路人的生活场景,但他在笔墨的展现中,让这些真实的生活,化为意象的表述,而这意象的表述,却是他心灵深处自然的流露,自然的生发。而他画面人物线条的稚拙、朴素,以及大朴不雕的人物意象,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中国艺术的造型观念。

《梵音》98×94cm综合材料年《丝绸之路》局部

在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由于科技、政治、经济、军事的力量等对人的影响,人的无意识、潜意识越来越多地主宰了人的灵魂,使人的思想,呈现出某种集体的无意识,从而盲从盲信成为生命个体无法分割的梦魇。“丝路生活系列”作品,没有选取典型的标志性事件异化对象,而以最平常的所见,在不同造型的意象化中,展开了生活平凡而平常的故事,使人的集体无意识,在每一个人的不同生活的轨迹中,沿着自我既定的路线在不断重复。而作者也在体察、参与的过程中,将自我所见的各种故事,汇聚起来,延展开丝路生活方方面面的故事,使之成为画面中的风景。因而,画面造型的意象色彩,便深刻地将某种印象、抽象、意象的色彩,通过笔墨展现出来,赋予作品表象背后深刻的、理性的生命认知,形成了画家艺术生命的一部分。

用笔书法化,是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与圭旨,书法的抽象与意象色彩,以及线条的多维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湿,飞白跳宕,都有着关于人的性情的直接表述。在画面之上,以书法的线条表现情绪的再现,自是一种传统的见解。当然,对个体来说,则是一种新的见解。杨晓阳以书法的抒情化色彩,在畅意的描绘着丝路的所见所闻,将自己对丝路上各色人物的风貌以深意的表达,从而使他的新作具有了笔墨突破性的拓展。

《丝绸之路》局部

这样,读懂了他美术理论的“五化”,再细品“丝路生活系列”,你就会对他画面所阐述的“道”有一定的理解,便能更深入的解读他作品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体味他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某种暗潜冥通的与时代精神并置不悖的新观念。这新观念,与其说是以艺术对道的阐述,毋宁说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和解,也是他以当代意识,对画法的解放。因为,绘画的整个魔力,就在于画法的解放,并善于形象的反映出任何奔放的思想、任何崇高的思维。杨晓阳解放了自己绘画的画法,并以冷静的心态,释放出丝绸之路上人物形象中关于人的思维与思想中“道”的成分,使之成为新写意精神的图腾,从而实践了自我意识在当代社会生态下,艺术审美的拓变与突破。这种拓变与突破,无疑具有诗意的成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诗”就是英国诗人拜伦所说的“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的一种灵感。”

“丝路生活系列”,就具有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的一种灵感存在,也有着现代生活的诗意启示。他的这组画面,在某种程度上,是集约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形象,是站在现代时间的轴上,将不同时空中不同空间的生命汇聚起来,形成了他画面题材的模糊化与主题的多义化。画面内容多义的丰富,画面题材模糊的概念,都是他将数十年心中积攒的人物形象以意象化的处理,从而以客观冷静的心态,对于丝绸之路沿线生态以写意的概括。

《丝绸之路》局部

在当代画坛,许多无能之辈与粗制滥造的人,是没有能力评价真正的创新作品。然而,时间是神,会证明一切。而艺术家的创新,就在时间的概念中,不断被人批评并认可。杨晓阳的艺术创新,打破了传统构成,并以画面的哲学意蕴,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画意的主格调。这种哲学心态,是他思想的深入与成熟。而他格局的阔达,也由他画面中的冷静可以读出。因为他智慧的意识到“道的法则”,就在于美丑、善恶等生命中多种能量的化变对人性的影响。因之,他画面中深沉的冷静,委婉的道出了丝路上形形色色人的自然生态,即“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氛围中,围绕着自我心中的梦想在生活”。这份冷静的渗透,使他的情绪客观而严谨。他不是在用激情画画,而是在用自己道法自然的心态去表现,去彰显,去再现,并在再现的过程中,将所有生命置于阴阳之内,使某种具有庇护性的生命形态,萦绕着画面的人物而生发。

冷静是智慧的本质,智慧在本质上是排斥盲从的。而理性和智慧也有着本质区别。如果生活变得难以接受,是否就要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如果生存环境无法改变,那么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就是我们对艺术表现隐喻的发挥。传统绘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上百位大家,他们继往开来,标新立异,开宗立派的艺术格调,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状态,化解着生命的无奈。他们寄情山水,寻找道的气息,从对道的理解中,并置生活的艰难,思想的痛苦,隐晦生命的不遇,讴歌灵魂之真善。如今的杨晓阳,在这个艺术看似繁荣,实则了无新意的时代,以自己冷静的心态,将自己曾在美院生活中,骑着单车到新疆的艰难历程以及半生的砥砺磨练的感悟,化为艺术生命的升华,从而以自己深厚的阅历,厚积薄发,沉淀出这组“丝路生活系列”作品。

《丝绸之路》局部

回首他早期单车骑行新疆后所创作的大型壁画《丝绸之路》,观者当能感受到画家以奔放的激情,将信仰、神话、宗教、壁画、民间传说、民俗风情融于一炉,以超越时空的意识,创作出高3.8米,长72米的大型壁画“丝绸之路”。这幅作品以严谨的构图,意象的色彩,描绘了丝路上的所见所闻,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画面是穿越时空、超越时空的,并在时间之轴上,展开了对丝路人文精神的陈述。观看这幅作品,眼前不由闪现出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绘制的天顶画《创世纪》,那磅礴、浩瀚、宏伟的气势,史诗般的再现了神、人、魔的故事。而《丝绸之路》也是在现代这个时间之轴上,汇聚了不同生态下不同的形象,彰显出不同维度下生命的状态,具有史诗般的恢弘与朴素的人文关怀。然而,时至今日的“丝路生活系列”,虽然依旧是表现丝路风情的,但画面却是冷静客观的,有着智慧的心境。它与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大型巨制,截然是两种不同的心态表达。“丝绸之路”激情洋溢,心境亢奋,“丝路生活”冷静沉郁,不带感情色彩,将一位画家在生活过程与生命历程之中心境的变化真诚袒露。

如果说《丝绸之路》有着儒家的进取精神,那么《丝路生活》则是道家的顺应自然。因而由儒入道,既是生命境界的精进与彰显,也是艺境滋养后的沉雄与积淀。这是他对民族文化追寻的结果。这与现在的丝路生活,形成一种既复杂又极简,既抒情又恢弘的因果关系。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严谨细腻,《丝路生活》的率真朴素。在“丝路生活”中,他解构了画面切入点的单一,建构了画面的多点切入,从四面八方将水墨构成的观念,引入画面,使画面形成了多点的切入状态。他甚至将人物颠倒构置,或者从上往下画,或从下往上画,或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自由发挥,想到那里就画到那里,因之,“丝路生活系列”,打破了传统构图的程式,有着深思熟虑的随意性。

《丝绸之路》局部

这种随意性,使画面在大块与小块的组合中,形成面、线、点、块的对比,使大的色块与小的色块对比构成的画面,呈现出色调的和谐。远远观之,形象沛然,充满意象的丰富性。画家并在意到即可中,以丰富的想象力,模糊细节,求取水墨之意趣。也不在意细节,因为细节就是人物形象的意象表达,是似有似无之间生动的概括。当然,这“丝路生活系列”组画以线为主,以灰色墨块增加画面的层次与氛围,将不同空间发生的故事情节,通过墨色层次的变化,组合成看似不搭,不配,实则浑实浑然的整体,构筑出错时空、错方位、错观念的画面。在这多情节组合的空间中,人物形态的不同行为,将不同的生活场面,通过勾、皴、泼、破的技法与墨法组合起来,使画面在横竖对比,四面构图,自由组合的多视点切入中,打破焦点透视的一般章法,造成超乎寻常的新颖构成,很好的诠释了“章法多义化”的概念。这与他的《丝绸之路》大型创作,形成了视觉、技法、构图上的两极分化。

由此,探寻他壬寅新作的创作意蕴,让我产生了以下想法。一是画面的隐喻性;二是文化的多元性;三是表现的无意识性;四是生命色彩的比照性;五是画家的观念性。画面的隐喻性,是说画家通过画面不同生态下物象的组合,来隐喻丝绸沿路人五花八门下平淡而不平静的生活,彰显出现代都市与乡村多元的文化色彩,丰富的人文形象,纠结的人生矛盾,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的多元性是言画面不同的物象组合,实则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观念与不同思想下生命的产物,从而形成不同的多元文化观,使画面形成某种分散而集约的美;表现的无意识化,是说画家在创作时,内心所产生的物象,是画家平时生活长期积累与信手偶然拈来的人物造型在笔墨下的彰显;生命色彩的比照性,是讲画家以不同生态下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行为语言相比照,彰显出不同生命情境下人的不同行为与理想,以及人生态的多元化与不可理喻的光明与黑暗的丰富性;画家的观念性是说画家的观念,只是一个冷静见证人,一个客观的记录人,一个似主动又被动的参与者,他以冷静而客观的心态,在平静表现物象的同时,也将这个世界的多元与丰富性展现出来,留下可供思想者参考的历史启示。

《丝绸之路》局部

在画面中,这些看似不搭,缺少主题的主题画,是否是画家认识到人的生命与生活,本应是符合道的境界道的思想下,无意识生态下的有意识组合,是表现这个世界的多元性与多元文化下人的多元生态?在这组作品中,杨晓阳“告别过去”后多年不用西画的明暗法又被反复使用,既加强了画面的水墨厚度,又隐约感受到了阳光与黑夜的并置,这是“一阴一阳谓之道”还是善与恶的人生体验?抑或是在言表生命的意义是无意义中的意义?这生命的无意义组成生命的意义,而这意义,就是多元地貌,多元文化下人的生活风貌。这是否是在说明人在了无意义的生命中,对生命的一种无声的、无意识的肯定?

这无声的、无意识的肯定,是否是斯芬克斯留给艺术家的谜题与答案。毕竟,艺术家们一直都喜欢挑战并解读斯芬克斯之谜,因为这个谜题太迷人,太神秘,又有供人思考的余地。也因为那些所谓的宗师,都喜欢与环境与主流生态作对,都是离经叛道的性格。所以,他们往往就在对的环境中选择了与主流生态不一致的行动。因此,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思维与观众沟通,而不是以谄媚取巧的态度迎合。虽然,一个艺术家在自己的路径上,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必然会呈现一道命题,那就是了解自己的时代,并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并捕捉到新的、鲜明的,只属于该时代的特点。简言之,一位艺术家应该善于去识别斯芬克斯的秘密,并从这个秘密中,发现谜底——所谓生命的意义。虽然这个神秘是令人不解的,巨大的,不安的,充斥着尚未明了的新面容,即便贴近了观察也极难洞悉,但它的诱惑却是巨大的。

《丝绸之路》局部

杨晓阳识别了斯芬克斯的谜底,洞悉了时代艺术的秘密——即人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二元对立,将那千年无法打破的传统写意路径堪破了,使传统写意的审美意趣与题材化认知的局限充满新意。他以新的审美视觉,将传统平面构成单点的切入,变成多点切入,使主题的单一,因了不同的多点切入,赋予不同的点以不同的意义,将主题的多义化进行到底,从而改变了传统大写意对构成的“破”,“立”起了自我写意的新观念。

这个新观念具有“道”地朴素,看似沉闷,实则沉闷中蕴育着鲜活的气息。他抓住了“道朴素唯一”的本质,从生活中一切是道的角度,去观察生命观察美。毕竟,“丝路生活”中的所有形象,都是在画面中践行着“生活是道”的不同方面。他从一个个意象的形态中,寻找不同形态对“道”的践行。他将一切的物象,容纳于阴影,使某种鲜活的生命因子,即人内心的思维意象,溢破这种限制,诠释出人本能的、本真的、本质的生态下顺应自然之道的生活。这些人物形象,虽然同处于一平面,一时空,一空间,但是从各自自然的顺应态,则可看到他们的思想与思维,是不同维度下的集约,是集约在一起的不同维度下生命的延展与因果。这极富表现力的画面,打破了传统绘画写意的意识与观念,是超验时空下新的写意观念在当代画坛的新路径。

为此,他站在纵向的视野,记录路上的风景;又以横向的视角,描绘人的生态。这既是他对众生百态的意象呈现,也是他对生活的真实呈现。这些概念化的表述,是一位艺术家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之后,既有着自我生命体认的提升,也有着自我生活状态趋向平淡、了无执念下,喜乐随缘的态度。为此,画面虽然以写意的表述,再现了丝路生活,但也以写实的心境,清晰地展现出丝路人的生活状态。一切似乎很清晰,但又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画面便在清晰与模糊化的“相”转“象”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生命的色彩。这生命的色彩,反映着人生命的平静、淡漠、无奈,使活在情绪中的人,将自我既平凡又平常生态,活出了某种生命的过程与生命的意义。画家展现的是生命的元貌与众生百态的自然相处。他们交错呼应,有高有低,画家用人的形体来寓意意识界人的意识与自然物象的契合,使人的不同意识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从而使无论处在受光面还是处于黑暗中的人都生活在阳光下,享受丝路的风情。这也是画家的思考、思想、灵魂,在生活的“道”中不断地升华。

在生活中,虽然大多数人不承认有“道”。但所有的人都无法离开道,因为道就是生活。从这个角度上讲,“道”无处不在,萦绕在我们周围。在道的观念中,时间、时空、空间等概念,也和道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有人说“道”好理解吗?其实“道”最难理解,也最好理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儒家教你怎样做人,佛家给你一个寄托。但如果你深谙“道”之意,那就不用人教,自然会伸缩有度,顺应自然,该干啥干啥,这样才能符合天道,符合规律。

杨晓阳的“丝路风情系列”组画,将观者带入一个“道”的天地,使人们沉入到一种大道无形的时空中,在阴阳的置换中,体察出顺应自然的心理和谐与心灵愉悦。因之,他新作中形象概括的写意精神与观念,只有深刻认知传统绘画精髓的画家,才具有的思想深度。所以,杨晓阳绘画理论的“五化”观念,便成为他近作的一大亮点,也是他进入了超大写意境界后,艺术上的又一次蜕变和拓进。而新作所具有的“画面的隐喻性、文化的多元性、表现的无意识性、生命色彩的比照性、画家的观念性”,也使我认为这不是他的终点,而只是他艺术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丝绸之路》

cm×cm年

锁屏后旋转手机

左右滑动

杨晓阳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年主持全院工作,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9年至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后导师,教育部高教名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杨晓阳在美术创作、理论研究、美术教育、美术学院和画院建设以及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多项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为中国美术走向世界,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美术界重要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编辑│一亩画工作室

如果你喜欢本文

请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