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恐怕没有人不认识关羽。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是这样描写关羽的出场,说是刘备正坐在一家小店内饮酒,转头却见一位大汉,只见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这一幕,构成了关羽的经典截面。从此,无论我们是在戏台上、年画里还是荧幕中,这位威风凛凛的五虎上将,总是“二尺长髯、面如重枣”再加上一双颇有争议的丹凤眼。
大同小异的关羽形象,皆为面如重枣、卧蚕眉和丹凤眼
如果说,从《三国演义》中所走出来的关羽,仅仅只是一位忠义志士。那么,以他为主角而反复演绎的故事,却一步步将他推向了神明的位置。
生前为公侯,死后封帝圣,于是为关羽所建的庙宇,也一度从国内蔓延至全世界。
解州关帝庙
他是如何从一个历史人物,成长为忠勇千秋的文化典范?为他而立的关帝庙,又如何在遍及中华大地后如今却黯然消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羽,以及他的关帝庙。
01.关羽之死
我们首先来看看关羽的档案。
关羽(?—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人(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常平村)。东汉末年的名将。
关羽在正史中的出场,是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关羽传》当中。寥寥五百字,就讲完了他的一生:
少时亡命涿郡,后同张飞一起投奔刘备。在刘备建立蜀国后,关羽镇守荆州。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年),关羽遭孙权突袭,败走麦城。同年12月,关羽在湖北当阳被孙权斩首。
关羽败走麦城
在这份记录中,陈寿为关羽这个人物确立了最重要的一个身份:骁勇善战、长刀赤骥的武将。这位武将最为突出的特质,便是他的“忠“和“义”:刘备投奔袁绍时,关羽曾为曹操所擒。曹操敬重他,关羽却无视其丰厚的赏赐,只留下一封信便又重新奔于刘备麾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寿想要写的并不是关羽,因为在《关羽传》中,如影随形的另一个主角便是刘备。关羽一生的关键情节都以刘备为中心而展开,陈寿想要凸显的,是一种可以作为道德模范的君臣感情。
而无论陈寿当时的意图为何,他为关羽这个人物定下了最基础的底调。以至于等到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他仍旧是按照陈寿的评述去重新塑造关羽这个人物的。
不过,罗贯中仍是偏爱关羽的,他为关羽的故事增加了两个关键性的情节:
一是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
二是关羽传奇性的死亡。
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的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为关羽至死不渝的忠诚给出了一个解释,这令人深刻的一幕也成为他走进三国这个舞台的起点。
在关羽死后,他却并没有马上退场,罗贯中为他续写了这样一段情节:孙权杀关羽后,将关羽首级送往洛阳,企图嫁祸于曹操,引刘备起兵复仇。不想,曹操却识破孙权的计谋,他命人为关羽雕刻沉香木之身,重新以王侯之礼将其葬于洛阳。
“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乡”,罗贯中的续写为关羽之死留下了玄奇的色彩,而这一点,也为后人重写关羽的故事,留下了足够的留白与想象的余地。
关羽厉鬼像。由于关羽在北伐时功亏一篑而惨死敌手,在荆州当阳,人们纷纷想象他已化作厉鬼,而生活在鬼神的世界。图:中华遗产
02.关公神话
大概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关羽渐渐从历史中超脱出来:他逐步成为“忠”“信”“义”“勇”的道德楷模与传统文化的典范。
他的名字,也从关云长变成了关公、关二爷、武圣……有关他的故事、神话、传说开始集结和萦绕于这一形象当中,一个日渐庞大的关公神话,开始了它的旅途。
这个神话最初的记载,可以在《关帝制·灵异》“建玉泉”一文中找到。它讲述了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年)关公受戒成为佛教伽蓝神的故事。很显然,这是一个在佛教中国本土化进程中诞生的、有些风牛马不相及的“新佛教典故”。但是由这个故事却拉开了关羽各种“神迹”频现的序幕。
关公“迦蓝菩萨像”
比如,唐时有一佛经曾载:唐天宝元年(年),大石、康等五个西域国家围攻西都护府城。
当时的守城军写信给唐玄宗求救,于是唐玄宗请来不空和尚做法。顿时风沙四起,暗无天日的黄色云雾中,化身为战神的关羽带领着三五百金家军从天而降,五国军队见状吓得立刻撤退。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各种浓墨重彩的描述中,这位勇猛的武将已拥有神明的法力。他不仅可以上天入地,庇佑安宁,发展到后来,关公还要负责驱灾避祸,为民除害,治理水患,升官发财。
明《关羽擒将图》,这幅画画的是关羽水淹七军、活捉敌将庞德的故事。正是由于“水淹七军”的典故,人们普遍相信关公还能治理水患。图:故宫博物院
在宋元时期,一种完备的关公文化走向成型。
宋代的徽宗、高宗、孝宗皇帝曾先后6次加封关公,使其由“忠惠公”升级成“崇宁真君”“武安英济王”,这是一次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加封。
皇帝的青睐使得关公摇身一变,从庶民的神转而成为国家祭祀的最高神。以开封为起点,大大小小的关帝庙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这种建设到元朝时,已发展到“郡国州县、乡邑皆有庙”的地步。
关羽的封号演变。从东汉到清朝,随着关羽的封号越来越长,他的地位也越来越崇高。同时,由于关羽封号的变化,人们对关帝庙的称呼也随之演变出关王庙、关公庙等不同叫法。
持续发酵的关公文化在明清时期到达顶点。明朝时,关公的神位又被加封5次,神格上的上升还不够,明英宗还要将关公封为大帝,并赐冠冕,还赐庙名,使其在真正意义上能够同皇帝平起平坐。
等到万历四十二年,关公又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至此,关羽已不仅是人间的皇帝,还成了统管三界的君主,不仅成了神,还是神灵世界的大帝。
03.关帝庙简史
关帝庙的出现,正是这种公关神话最直接的产物。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最直接的对应关系:关帝庙兴于关公崇拜的开始,也消失于关公崇拜的结束。
最早见于记载当中的关帝庙,是湖北当阳玉泉山麓中的关陵。据《关帝志·庙》所载:“玉泉关帝庙……兴于陈光大中(-年)。唐贞元十八年(),荆南节度使、工部尚书裴均广其祠宇。”
当时间推进到宋元时期,随着皇帝加封给关公的名号越来越长,关帝庙的兴建也越来越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关帝庙不仅遍布全国,又随着战争与贸易的推动,关帝庙还走向了海外。
日本横滨关帝庙图源:携程
不过,在这个时期,建设一座关帝庙是没有规则的。
它既可以是“前朝后寝”的中轴线建筑群,也可以因地制宜,只是将关公像摆置在一个四方的小屋里。不同的样式里又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或是气势磅礴,或是简单朴素。
各种不同样子的关帝庙
等到清朝,已是“三界伏魔大帝”的关公开始被时人当做护国神来崇拜。此时的关帝庙建设,便有了统一的规定。
《清会典》中有记,一座关帝庙的形制必须遵从“南向,庙门一间,左右门各一,正门三间,前殿三间,殿外御碑亭二,东西庑各三间,东庑南燎炉一,庑北斋室各三间,后殿五间,东西庑及燎炉与前殿同,东为祭品库,西为治牲间,各三间,正殿覆黄琉璃瓦,余为简瓦。”
这里我们要注意,《清会典》中规定的黄色琉璃瓦是当时只能用于皇宫、皇陵的建筑材料,可以看出关公所处等级之高,已是其他神明所不能相比。
府城关帝庙
周口关帝庙。和府城关帝庙一样,周口关帝庙也是建于清代,两座关帝庙在建筑外形上极为相似
而对于关帝庙形制的规定,使得原来附着于不同地理特点之上的建筑特色全部消失殆尽,于是清朝的关帝庙便显出一种统一的自我特点:无论是远在边疆还是近在京都,无论是官建建筑还是民间建筑,它们全都整齐划一,在颜色的严格配比和高大磅礴的建筑主体当中,显现出一种不容亵渎的、至高无上的威严性。
清乾隆时期的关公铜像
在这里我们还需区分一下武庙同关帝庙之间的异同,清朝时由于关公的地位极高,因而只有祭祀关公的庙宇可被称作“武庙”。但是还有一种同“文庙”相对的武庙,这是从宋代起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皇帝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等到民国时期,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都可叫“武庙”,但不与“文庙”相对。
除此之外,清朝时,对于关公的祭祀也达到了顶峰,清乾隆十二年(年)敕纂的《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祭祀关公已经被列为国家祀典。
04.神话的终结
当时间走向近代,关公神话也走向了它的终结。
对于关公的崇拜停留在过去,连同那些数量庞大的庙宇一起,关公神话在今日已经成为一个失去魅力的文化对象,而仅仅止步于民俗学家的研究里。
现在我们回头去看,或许更为好奇的是,在历史上那么多名将当中,被选中的为什么是关羽?对于他的崇拜又为何能发展到一种几近疯狂的地步?
在学者们的解读中,这个答案是同儒家文化在中国的盛行有关的。
首先,关羽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陈寿对关羽的点评是“刚而自矜”——他是一个悍勇的猛将,也是一个傲气的君子。关羽有自己恪守的一套“正道”规则,他的“忠义”便是出于此。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是符合儒学道德规范的完美人选。
而对关羽的神化能够取得如此庞大的影响,这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推崇一个已经死去的关公,再造一个虚拟的偶像,正是一种有效的治理策略。
统治者们想要的,不仅仅是狂热的崇拜,更是希望利用他忠勇的形象为自己树立丰碑,为此,宋徽宗曾命人编造关羽制服蚩尤的故事,朱元璋也曾编造关羽率领十万天兵助自己打败陈友谅的奇闻。
皮影戏中的关羽,图:中华遗产
如果说,一开始关羽只是因他武将的身份,而被民众视为驱邪神,那后来我们对于关羽的解读,便再也无法从儒家文化的语境当中剥离。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已很少再能理解、崇拜和信仰关羽——我们已不再需要一个“忠义”的神话,更不再需要一个“刚而自矜”的神。
05.关帝庙去哪里看?
如今,虽然关公神话走向落寞,作为历史遗存保留下来的关帝庙却仍有三万多座。它们分布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难觅关帝庙的踪影。
在南京,关帝庙同市府大院融为一体;在广州,它四处散落于普通民居当中;在拉萨,关帝庙同布达拉宫寂寞地遥望;惟有在山西解州,它还是显赫“天下第一”。
1)山西解州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