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你不了解的龙江皮影戏

龙江皮影,如“影”随行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顾名思义,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一个个故事的民间戏剧。而龙江皮影戏,则是皮影戏中的几大流派之一,源于东北,壮于东北。其又名为驴皮戏,东北影,艺术家们则称其为照条儿,艺人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给一个个“影人”都赋予上了生命,带给我们的也无不是视觉上的盛宴,使黑龙江这片黑土地更增添了一份传统的味道。细细品味,方知其韵《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龙江皮影戏,其中《秃尾巴老李》所讲述的是龙山下有一户姓李的人家,他的妻子却意外地生下了一条小黑龙,可是粗心的父亲却不小心切去了他的尾巴。小黑龙痛苦万分,直上云霄,后又在黑龙江战胜了作恶多端的小白龙,为民除害,因此人们开始亲切的称之为“秃尾巴老李”。为了纪念他,这条江的名字就被改成了“黑龙江”。没有尾巴的黑龙,其实就是每日辛勤耕作的庄稼汉形象,把朴实、诚信、勇敢和乐于助人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位秃尾龙,它与我们平时听到的龙又有所不同,它所代表是普通百姓的愿望与利益。近几年国家开始慢慢重视非遗,使其也传播的越来越快,由以前皇室专享的表演,逐渐走进了百姓们的生活。对于昔日没有太多娱乐消遣的人来说,皮影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一笔,是打开他们内心世界的契机。流传至今,其经不易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已经很难得静下心来感受这些古老的技艺了,使得这由金代流传下来的龙江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社会上几乎没有人主动去学皮影戏,不像钢琴一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传承危机迫在眉睫。”龙江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薛兆平如是说。有幸在这近几年中国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保护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潮中,龙江皮影找到了新的生机。为此中国加快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步伐,初步构建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对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式保护。是国家的这些措施给龙江皮影戏又带来了希望。年龙江皮影戏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的重视给这些技艺的传承者带来了极大的欣慰。口述千古,手舞万兵每当谈到龙江皮影的传承人的时候,我们总能第一个想到的莫过于第三代传承人于久文老先生了。年,15岁的他就开始了学习龙江皮影的漫长之旅。在他生命的半个世纪里,他为自己带来的是“功勋艺术家”等一系列称号;他为学生带来的是亲授选皮画皮等24道工序;他为国家带来的是技艺传承这一永远的财富。如今,77岁的于久文老先生还在传承龙江皮影戏的路上奔波着,他所想要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它,喜欢它,并将它传承下去,巨匠精神在他这一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龙江皮影与其他流派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唱腔。”于九文先生说,与河北传统皮影戏那种捏着嗓子的唱腔不同,龙江皮影完全使用真嗓唱腔,并在里面加入非常多的的黑龙江地方方言,粗犷与豪迈之感也从而体现出来了。在人物的表现形式上,龙江皮影与河北皮影相比也有所不同:河北皮影人物的脸部较为僵硬,龙江皮影人物的表情相对更加丰富。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长小人即是演员。灯光透过皮影,便是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龙江皮影,希望你能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