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剪纸、皮影、木偶曾经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娱乐方式,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式微。随着“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应理念逐渐铺展开来,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剪纸定格动画《中国奇谭·小满》,于不久前在B站开始播放,广受好评。
其实早在年,我国就制作出了皮影定格动画,如《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年,更是出现了空间感和造型成熟的《张飞判瓜》、《桃花源记》等,这些作品不仅保存了皮影本身的特色,还将其中蕴含的故事像不同年龄阶段、各行各业的人们娓娓道来,新奇有趣。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它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朝。
而成都博物馆,则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皮影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品质最优的博物馆。
成立于年的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小河街1号,成都博物馆新馆第五层。现有藏品件/套、珍贵文物件/套,举办展览个,开展教育活动次,参观人数.5万人次。
常年在成博5F展出。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内容,还是设计团队参考中国一些古籍的文字描述,创作出来的一些“神秘异兽”。这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古老神兽。它们源于先秦古籍《山海经》,自皮影民间艺术者手中“活过来”。
于我而言,赤鱬形象刻画得最为有趣。赤鱬被称作灵兽,相传他们的智商极高。在《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从5楼的展品陈列方式中,便可看出设计团队的独具匠心。据说,设计团队充分考虑到影偶作为舞台戏剧艺术的属性,采用舞台照明的中控台技术,用前置光源塑造展品的艺术质感,以后置光源营造舞台效果,让观众们可以随意切换于“观展”和“看剧”的不同感受中。
我走在陈列的展品之间,仿佛置身于“皮影定格动画世界”之中,整个展线张弛有度,丰富多彩。相信,随着更多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一定会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