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杭州皮影戏盛行,还成立了最早的电影

我在前文中讲述了杭州市方志馆(望江路号)内的雕版印刷体验活动,其实,除了这一体验活动,馆内也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体验活动,这同样引人好奇。让我们不禁疑惑:杭州与皮影戏,或者说是南宋与皮影戏又有着何种关系呢?相传,皮影戏最早诞生于汉武帝时期。在《汉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十分想念她。有一方士能摄魂魄,一天夜里,他设了帷幕请汉武帝来观看,灯火亮起,只见帐中竟然缓缓现出了李夫人的身影。这就是所谓的“影人”,是剪出来的桐叶影或纸人影,是皮影的雏形。杭州方志馆内的皮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影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汉代是皮影戏的萌芽阶段,而到了宋代时,皮影戏已经十分盛行。早期皮影戏传播的两个中心,一是北宋的汴京(开封),以纸影为代表;二是南宋的临安(杭州),以“绘革社”皮影为代表。皮影皮影戏题材与艺人关于皮影戏的确实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家张耒创作的笔记《明道杂志》,其中写道:“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说的是有个纨绔子弟十分喜欢看皮影戏,每次看到戏中要斩关羽的桥段,都会为之流泪,还会嘱托皮影戏艺人缓一缓(先别斩)。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皮影戏的精彩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皮影戏题材选用自于历史故事。关羽皮影戏形象北宋时,皮影戏已十分常见,到了南宋,皮影戏更在临安风靡一时。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便记载着当时临安城皮影戏的盛况:“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此类不可遽数也。”而在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卷二〇《百戏技艺》中,不仅描述了南宋时期精益求精的皮影制造技术,还记载了诸多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皮影戏艺人:“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西游记》皮影戏而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中,则为我们列出了一份更为详细的皮影戏艺人名单:“贾震、贾雄、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升)、朱祐、蔡谘、张七、周端、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流)、黑妈妈。”计二十余人。这些艺人当中,尚保义、贾雄二人是临安北瓦中著名的皮影戏艺人,而后三人则都是女艺人,其中,王润卿还曾在宋孝宗时作“御前应制”得到过奖赏。皮影团体——绘革社南宋时期,娱乐活动众多,有“百戏”之称。据《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记载,太上皇(赵构)就曾多次在德寿宫“射厅看百戏、依例宣赐”。皮影戏剧照《武林旧事》卷三《社会》中又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霍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竞集,如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球、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角抵社相扑、清音社清乐、锦标社射弩、锦体社花绣、英略社使棒、雄辩社小说、翠锦社行院、绘革社影戏、净发社梳剃、律华社吟叫、云机社撮弄。”桐川张王即祠山神张大帝,民间俗祭的神灵之一。这一年二月八日,为庆祝祠山大帝的生辰,其庙前百戏云集,各种表演精彩纷呈,十分壮观。其中,“绘革社影戏”也赫然在目。一种技艺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形成抱团发展趋势,因此随着皮影戏的日趋流行,在市井上便出现了在当时社会可与其它诸戏竞争的皮影团体——“绘革社”。皮影戏绘革社,就是皮影戏艺人自己的行业组织,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也就是皮影戏协会,可说是最早的“电影电视剧老艺术家协会”。有了协会就有了组织做“靠山”,皮影戏的资质也自然高了些。南宋这时期的皮影戏,不仅为百姓娱乐,而且还常被召进宫去表演,比北宋时只能演出于瓦舍勾栏中的地位提高了不少。更有趣的是,南宋时,“影戏”之名还经常被应用到灯彩和食品之中。如《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就提到了:按影戏妆染之法制成的“羊皮灯”,彩绘骑马人物的“沙戏影灯”。同书卷六所载食品中又有名为“鱼肉影戏”的一道特色美食。此外,《梦粱录》卷一六《分茶酒店》中,有一中食品名叫“影戏算条”,真是处处有“影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