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成都体育学院教授罗兰秋已出版两本有关成都灯影的专著:《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记忆》和《最后的影戏》。摄影/王磊封面新闻记者何晞宇刚进门寒暄未及,罗兰秋就说,你来你来,把封面新闻的记者拉进客厅旁边一个小书房。书房不到10平方米,屋里除了书架和座椅,最引人瞩目就是一个1米多高的黑框白布小戏台。这是罗兰秋新近搭好成都灯影戏“影窗”,由罗兰秋自己设计,自己买材料制作而成。58岁的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兰秋是成都灯影的骨灰级发烧友。成都灯影因其影偶设计精巧别致,曾被誉为中国最复杂的皮影。但由于战乱和电影的冲击,成都灯影上世纪30年代就在蓉城街巷中绝迹。年,罗兰秋在一场画展上偶遇民间收藏家拿出来展出的成都灯影影偶。“我的第一感受是又骄傲又悲哀”,罗兰秋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竟然不知道家乡还有这样的宝贝”。出于好奇心,罗兰秋开始探索成都灯影的历史,结果没想到在这个冷门的课题中,一泡就是14年。罗兰秋在自制的影窗上表演影戏。摄影/王磊年9月28日,罗兰秋以传统成都灯影戏为主题设计的运动会开幕式火炬点火仪式方案,获得了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闭幕式创意比赛金奖。而且她是10个金奖方案中最年长的投稿人。罗兰秋在颁奖仪式后的采访中说,这个奖是对她研究成都皮影(灯影)十几年的一个肯定。罗兰秋告诉封面新闻的记者,“其实(最高兴的)还不是获奖,而是可以演出了。”成都灯影终于不用躺在博物馆里做窗花,可以真正走出来,在当代观众面前展现它天下无双之美。1中国最复杂的皮影——成都灯影罗兰秋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成都灯影“太美了”。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悠久。北宋时期,盛行于关中一带的皮影戏已经接近成熟形态,到清代时,皮影已全国遍地开花。根据四川大学江玉祥的研究,在皮影戏鼎盛时期,各地的皮影各具特色,以地域主要分为北、南两大流派,“南影以四川影戏为魁首”。而四川影戏中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成都灯影。成都灯影影偶(成都博物馆藏)成都人管皮影叫做灯影,成形约于咸丰年间(年以后)。当地皮刻艺人以川北的土灯影为基础,融合陕西渭南影子精雕细刻的特点,博采众长制作出高达80厘米(一般北方灯影仅33厘米左右),结构复杂,细致考究的“影子”。皮影一般使用动物皮制作,使用的动物皮质地不同,制作出来的影人也不一样,“因为北方天气干燥,它(影人)不可能弄很大的,大了他的皮子就(容易)翘起来了,就不好演,所以你看他们的皮影比较小,就33公分。”成都灯影影偶细节。(成都博物馆藏)四川物产丰富,盛产牛皮,而且在“耍”上面,蜀人总有巧思。成都的灯影雕刻工匠弃驴皮、羊皮以及过软的水牛皮,而选用坚硬的厚黄牛皮,做出多达14个关节的影人(一般皮影人物关节在6到11个之间)。技艺高超的灯影艺人操作起来,不仅能让影人如真人一般俯仰顾盼,捋须撩袍,表现传统戏里的各种身段,还能展示“变脸”、“转椅”、“亮跷鞋”等高难度动作。拥有14个关节的成都灯影影偶。图/《最后的影戏》成都灯影不仅大,而且精。罗兰秋介绍,成都灯影在纹饰花样上集蜀锦蜀绣、蓝印花布以及年画等民间工艺之大成,曾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中国“最复杂的皮影”。其雕刻方式也别具一格,四川方言称之为“錾灯影”。“因为(黄牛)皮子很厚,很厚他(灯影雕刻艺人)就没有办法用刀刻,只能拿一个一个模具这么錾出来的”,罗兰秋说道,“你看他有很多模具都一样的,有一圈一圈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花纹的)。”据说一套錾成都灯影的工具有多个样式。而一套“影箱”有多个人物和配景,需要花费一个雕刻艺人三四年的时间,以至于清末成都做灯影者成为一个专门的行当。罗兰秋认为成都灯影与川剧的玩友(戏迷的一种,常围着鼓师清唱)的活动联系紧密。由于成都皮影戏几乎照搬川剧戏目,人物设计大多依照川剧中人物服饰设计。“所以耍皮影很多都是川剧玩友,或者叫做‘打围鼓’的。”这些玩友们没有服装,也不会身段,就是爱唱,于是他们用皮影代替自己上台表演,“他们在皮影里面找到一个慰藉。”现代人很难想象百年以前,都市街头,乡间村口皮影戏之流行。目前,流行于世的清末老照片中,有许多描写街头儿童观看西洋洋画片的景象,但在这个时候,洋画片的影响力远比不上皮影戏。第一位四川皮影戏研究者、历史学家任乃强出生于年,幼年正是乡间影戏流行的时期,他对于自己在小时候观看过的皮影戏记忆深刻,以至于80高龄依然能清楚回忆戏目的内容和当时观戏的感受。民国时期的成都灯影艺人。图/《最后的影戏》此外,由于成都皮影大而巧,适应大场合演出,完全可以胜任任何大型剧目,演出成本却比人戏低廉许多。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资料,年成都有大戏班9个,而影戏班则有14个。灯影戏甚至能够反哺人戏,“比如川剧中就有一种叫做灯影儿步伐,就是从二维的灯影表演里来的。”成都方言里现在还留有许多灯影戏走过的痕迹,比如“灯影儿作揖——下毒(独)手”,“灯影儿抠背——牛皮子唣痒”,“气得灯影儿吹胡子”……但最有名还要算另一种同样出现在清末四川的牛制品,即“灯影牛肉”。2最后的影戏“成都灯影是中国城市皮影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罗兰秋说。清末,成都灯影以精美闻名全国。同治、光绪年间,成都城内灯影戏班多达40多个,“每夜都有几处过街戏,来往行人,随时可立于街边看灯影戏。”正在錾灯影的成都灯影工匠。图/《成都通览》(清·傅崇矩)但时代轰塌,百业难继。虽然西洋画片没有占领中国街头,但紧接着而来的西洋电影彻底摧毁了中国城市中的传统戏园,包括皮影戏在内。据江玉祥的研究,上世纪20年代,北京城内尚有多个影戏班,到年只剩下3个。连年的战乱,剧目的陈旧、西方技术的碾压,再加上了西方古董商人对皮影雕刻艺术的好奇,加速了影戏的衰落。城市里皮影班子大量出售影偶,以换取短期生活费用。成都灯影动物景片。图/《最后的影戏》年,近代教育家黄炎培诗称成都灯影在街头已经接近消失,(“滦州剪纸忆分明,西蜀镂皮制更精。银幕至今呈曼衍,一般灯影绝流行。”)从咸丰年间诞生到年前后,短短80年时间,成都灯影便从巅峰急转至下走向没落。到年代,灯影已经成为都市传说,成都城内能唱演影戏的艺人仅剩几人。这个断档一直延续到年代,“影戏振兴应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现在成都最后一位灯影戏传承人梁开通,就是那个时候被国家选中,到剧团去学整套皮影戏表演。”梁开通出生于年,16岁被选入成都木偶剧团,跟随成都“春乐图”影戏班老艺人陈继虞学皮影戏,“陈继虞不光教授梁开通他们演皮影,还教他们皮影如何穿衣戴帽,即‘牵戏’,相当于戏剧的导演。”据罗兰秋介绍,当时一共有7人被中去成都木偶剧团学习影戏,学成的包括梁开通在内只有4人,后来其中3人改行了,现在仅剩梁开通一人还在坚持演出。而学界成都灯影戏的研究同样起步很晚。年,由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发表《灯影戏的皮刻艺术》开了四川影戏研究的先声。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教师江玉祥在川大博物馆的库房里清点文物时,发现了一箱布满灰尘的清代灯影戏戏箱,开始研究这种集美术、戏剧、民间工艺于一身的传统民俗。成都灯影服饰,男女道帔。图/《最后的影戏》江玉祥将成都灯影戏从四川多种影戏流派中分出,单独成为一个系列。然而研究成都灯影学者依旧非常少。“资料太少了”,罗兰秋作为四川第三代研究成都灯影的学者,已经无缘见到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老艺人,“而且这种民间的小玩意儿,(即便)很多人(文人或画家)参与了以后,也不愿意让别人晓得。这些就是雕虫小技。”,因此也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成都灯影景片《放裴》。图/《最后的影戏》罗兰秋只能从与灯影戏同时期其他的文献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例如清末竹枝词等。而且罗兰秋开始研究时,手边没有成都灯影的实物,只能跑到各个博物馆里观摩,拍照。为了能摸到实物,罗兰秋联系陕西的皮影雕刻艺人,自己出钱,请他们照图册和照片复刻成都灯影影偶。成都灯影头茬,丑角。图/《最后的影戏》3我要让博物馆里老皮影动起来罗兰秋觉得虽然影戏需要创新才能与时共进,但是恢复传统更为重要,“现在表演川戏就是喷火、变脸、弄个板凳顶个灯,这些就是一点点(川剧里)简单的元素,更不是创新。”长期研究大众文化传播的罗兰秋,深知现代观众的需要。因为传统影戏不仅是现代影戏的基础,而且传统影戏因为年代所造成的“距离感”,在现代反而可以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罗兰秋在展示她定制的成都灯影影偶。摄影/王磊而且罗兰秋认为即便是传统影戏,也有很现代化的一面。罗兰秋表示,隔了一层影窗使得影戏具有一种特别的神秘感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尤其是成都灯影动作极为细腻,细致到影偶手部的手指和手掌可以分别操作。这些细微之处让影偶在呈现舞台效果同时,表达出的内心情感。而情感,古今是共通的。说来简单,但恢复的历程并不容易。由于成都灯影精美复杂,不易制作,十几年来,罗兰秋在复刻影偶等方面的开销已高达20余万。但罗兰秋仍没有一套可以演完整剧目的影偶。而且外地工匠由于没有接触过成都影戏,在复刻出来的影偶在许多细节上让罗兰秋觉得不足。然而为了让自己手里的影偶活动起来,罗兰秋开始自己尝试“牵戏”。她按照手头现成影偶,选择合适的剧目,进行编排,交由学生去演绎。“我是因为喜欢才开始。这个你去研究它,就必须去动(手操作),静止是不行的。”年,罗兰秋所在的大学皮影社团得到中国皮影博物馆的支持,开始外出表演。在她的指导下,大学生们使用灯影影偶,在成都街头表演起传统戏选段“钗头凤”、“梁祝”等。皮影社团还专门定制新的现代皮影造型,创作一出新段子:“姚明大战流川枫”。年12月,罗兰秋的学生在成都街头表演新生代灯影戏“姚明大战流川枫”。摄影/肖笛“其实日本动漫里很多(角色),都可以用皮影去创作出来”,罗兰秋说,“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皮影,只是找不到好的方式让他们接触到。”罗兰秋觉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她参加比赛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抓住这个机会,让成都灯影有个舞台,展示它的美。“那天获奖的10个人里头,我年龄最大。其他人都是90后和00后,只有我一个60后。他们都是高科技的,只有我这个是把博物馆的东西拿出来”,罗兰秋说,“我觉得我能让它们(博物馆里的成都老皮影)动起来,这件事更有成都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