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何宝安,洋县非遗皮影文化传灯人

在洋县大地,凡有点儿阅历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地方小戏---皮影以其清脆悦耳,委婉动听的音乐伴奏,字正腔圆,地域方言浓重的唱腔和执竿师傅运转高超的技艺流行于民间。记得儿时村里常常请来石槽公社王湾大队的皮影戏来村里演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种小戏,在夜深人静时端坐欣赏最为过瘾。不久前,偶见一网络平台发出了皮影戏《员外娶小婆》的视频。看后突发奇想:此剧目从唱腔到表演风格独特。那么操持它的传承人今在何方?秋收时节,根据人们提供的线索,一路寻访,终于在洋县洋州街道办平溪村三组见到这位洋县皮影戏的真正传人。这是一幢坐落在村委会西南方向的一户普通农家小院,三间两层小洋楼白瓷砖砌面,足下场院干净整洁。一看就知道是个非同寻常人家。今年50多岁的洋县皮影传承人何宝安中等身材,性格开朗,热情活泼,听说有人来访。马上撂下自己雕刻皮影的手头活热情地端茶递烟。他说:“小时因家境贫困,只读到初中就落脚在家里。”年,何宝安抱着学技艺谋生存的想法来到洋县文化馆学习皮影音乐伴奏,具体的工作是吹笛,当时一起参加学习的6人最后实际长期从事此职业的只有他和他妻子黄芳。说到这里,他妻子黄芳笑着说:“是皮影戏让我和宝安走到一起,洋县皮影戏成就了我们的幸福婚姻。”笔者为他们播放了网络平台上由他们演出后录下的音像唱段。他们两口听了之后慢慢地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他说:“别看我们生活美满,有说又笑,现在我也有了担心,一是皮影戏这个剧种的非遗文化后继无人,现在年轻人虽然爱好,但是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工资养不了家。二是虽然现在设备齐全先进,真正想学的人没有几个。”清乾隆年间,此剧种从陕西关中流落到洋县,植根于这片沃土发展壮大。说着他从室内搬出了多本剧本足足一尺多厚。他说:“皮影戏是以说唱为主,把故事情节用语言,道白,歌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他现在忙完一亩多田地的农活后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到皮影的雕刻和设备的添置方面,一有空就一头扎到工作室雕刻他的皮影,给做好的皮影着色,和妻子一起研究唱腔。这个摊子组织起来不容易,正常情况下,一场戏只需要五个吹拉弹唱,耍竿的人就能开戏,早年皮影戏在打谷的拌桶里进行演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拌桶笨重且在乡下很难找到,为了解决舞台问题,何宝安陆续投入资金多元,置办了简易舞台和固定舞台,以适应在不同场合为观众演出。他说:“皮影戏能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为什么现在传承不下去了?为了让皮影这个非遗文化剧种不至于在咱们这代人手中失传,要进一步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实际,满足观众需求,将洋县皮影戏发扬光大。”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在家里腾出了一间房子作为皮影雕刻制作室,同时在他家住房一侧又修建了一间专门用来存放舞台和演出音响设备的房子。皮影在也界范围内有23个国家有此剧种,全国有16个省有此剧种,追根溯源,皮影戏的发源地根在关中,枝在洋县。这些年来,何宝安与皮影戏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在洋县城乡演出,还到四川,山东等地为城乡村民登台献艺,年10月代表汉中市出访欧洲比利时国家演出。受到外国友人的热情赞扬。何宝安和妻子黄芳苦心经营的洋县地方小戏皮影剧团在受到城乡观众欢迎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公认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这些年来,他先后被洋县文体事业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评为非遗文化战线先进工作者,优秀学员,受到表彰奖励。看着一份份红色鲜艳的获奖证书,何宝安嘿嘿一笑说:“这些都只能说明过去,以后的路还很长,真不知道洋县皮影戏这个非遗文化能否传承发展下去”。周崇红,男,陕西洋县人。从事新闻宣传四十余年,写稿多篇。他的宣传报道曾在《汉中日报》《中国人口报》《中国林业报》上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30多年来,连续被汉中市委宣传部、汉中日报社、洋县县委、洋县广播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受到表彰奖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