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的皮影戏,在不安定的时局下,皮影

年,金破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赵构迁都,偏安临安。影戏艺人四处流散,有的随之南迁,有的西出潼关,流离逃难。南迁的影戏艺人,在南宋期间的一百多年里,有了较为安定优越的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紧荣,中南部皮影的流派风格开始形成。西出潼关的一支,渐渐的在陕西、山西一带发展、演变、传承。结合当地的民俗、方言、融入当地的其它民间美术形式,形成了中国西部皮影的面貌。今天的考义皮影,便是其中的代表。最为壮烈凄惨的一支,则是被金军强捞,带入北方的各业艺人。宋人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里,记述了这一事实:“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候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今开封府押赴军前。开封府军人争持文煤乱取人口,罐夺财务。自城中发赴军前者,皆先破其家计,然后扶老携幼端室以行,亲戚故旧涕泣叙别离相送而去。哭泣之声遍于里巷,如此者日日不绝。”从这篇记载中可以看出,以上艺人是金国所需的。所捕之百戏艺人应是择优挑选的,所以被携入燕京的一支,当是北宋艺人中的姣姣者。但是如此悲惨的迁移,却对北方影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因为蒸京及京能各地,当然包括冀东,是金人流动区,是国破家亡的苟且安定之地。这为影戏的发展相对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但这种荷安是暂时的,不久,元灭金。战乱频仍,兵祸连年。蒙古人建元后,仇视宋室,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从阶级划分、文化侵入上,抑制中原文化。《元史》有记载:“诸民间子弟,不务正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谣谑,并禁之。”还有“禁演词话,影戏的呈文”,影戏的发展一度低靡。这次文化破坏是大规模的,影响深远。对华更汉族文化造成沉重的打击,不仅反映在影戏上,其余各文化行业、意识形态、都遭受了无可附加的毁灭,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重大伤害。但文明是不容易在一时间被毁坏殆尽的。中国的哲学、文化意识形态,自汉以来形成的民族风骨与处世原则,决定了汉族的坚强与绵长,决定了汉民族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存能力。大批文人远离时政,以隐逸自居,以寂静反抗,一时间产生了超凡脱俗、傲然离世的山水四家。产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对杂剧的巨大贡献,其间国殇情怀,婉转无奈而又悲壮排侧。当然,滋生于民间的影戏,也在民族歧视、阶级森严的重压下不断再生,重新找回抗争的力量。年山西孝义出土的元代古墓中,在古墓入口的两侧,就绘有纸窗影人,坐骑等壁画八福。壁画的款识有:“元大德二年……五月,乐影传承,共守其职”等字。可见,元代的皮影,继续在各地传承和发展。元杂剧对影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元杂剧也称北曲、元曲,在中国的文学形式中贡献巨大,与唐诗宋词并称。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元曲大家。其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情女幽魂》等,现在仍在演出。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的表现,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了在元统治下的人民、尤其是南人的疾苦,表现英雄主义情怀,歌颁反抗斗争精神,歌颂忠良,鞭挞奸候,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现状。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抗争意识与愿望、追求。元杂剧的人物性格刻画鲜明、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达到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河北正定就是元杂剧一个中心,作为同样是戏曲剧种的影戏,在表演、人物造型、剧本创作上,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