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非遗守艺人刘永周,一张皮影演人生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4/t5oft8k.html
在地肥水美的“极边第一城”腾冲市,流传着一门民间艺术瑰宝——皮影戏。作为“手工电影”及现代电影的始祖,皮影戏自流传到腾冲以来,曾经为当地人带来无穷的快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腾冲皮影也和其他地方皮影艺术一样渐渐失去了原来的辉煌……而有位古稀老人却一直“守”着这门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他就是腾冲市固东镇刘家寨皮影戏第四代传人刘永周。今年74岁的刘永周是腾冲市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人,是刘家寨皮影戏第四代传人,也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刘永周十一二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表演皮影,至今已经60多年。传承至今,他制作的皮影人物惟妙惟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在这间专卖店里,蕴含着腾冲皮影元素的镜框、挂饰、装饰品随处可见。作为中国皮影戏重要的组成部分,腾冲皮影戏又称皮戏、灯影子,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和中国其它地方的皮影戏一样,腾冲皮影戏几乎集中了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和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腾冲皮影表演极为兴盛,名噪一时的皮影戏班子最多时曾达80多个,并衍生出东西腔体两大类。图为刘永周向媒体介绍自己的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从刘永周的曾祖父算起,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四代了,是名副其实的皮影世家。早在年,他的曾祖父刘登岸和刘定三的曾祖父刘金斗就拜当时最优秀的皮影艺人张老阔和李老白为师,学习皮影的制作与表演技艺,创建了刘家寨皮影戏班。后经两家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逐步革新与完善,表演与制作技艺日渐成熟。到刘永周的父亲刘定忠先生时,刘家寨皮影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进入了腾冲皮影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表演足迹遍及滇西的许多县市,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皮影戏大约从明末清初时期传到固东镇刘家寨,如今已在腾冲走过数百年的历史。出身皮影世家的刘永周,起初,父亲并没有打算将这门艺术传给他,而是希望他能好好上学,争取更好的前程。然而,刘永周没能在求学路上走得太远。十二三岁时,他便偷偷地背着父亲学起皮影。后来父亲发现刘永周虽然年纪小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才勉强同意他学习皮影戏。刘永周但刚开始的时候,他只能在皮影戏班子打杂,做一些搭建幕布、收拾靠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开始学习敲锣、打鼓以及练习唱腔等,并客串一些角色。经过几年的“跑龙套”,在刘永周18岁那年父亲终于同意让他担任主演。那天他主演的戏是《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片段。表演约4小时,刘永周异常沉着,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获得了父亲的认可。现在,以刘永周儿子为代表的第五代和其孙子刘朝侃为代表的第六代为挽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皮影靠子开发成工艺品销售,并让皮影戏走进校园,已经受邀赴多地小学表演。从材质的挑选到靠子的制作,人物神态的雕琢到服饰颜色的搭配,都要有多年的积淀才行”,刘永周说。为了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靠子,他多次到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学习,“这些地方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很多方面还保留得较为完整”。传统的靠子都是用驴皮制作的,经实践刘永周发现牛皮也可以制作靠子,只是用牛皮制作靠子要求更高。“一张黄牛皮要经过硝皮、铲皮、打磨、着色、连接等多道工序,才能做成皮影靠子,而且每个过程的细节都非常讲究,稍不注意就可能前功尽弃。着色的时候不能用水彩、国画颜料,一定要用矿物质颜料,这样色彩才能更持久、通透”,刘永周说。凭借精湛的技艺,刘永周制作出无数惟妙惟肖的靠子。其中不少靠子还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年,刘永周被确定为固东皮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图为刘永周指着展柜上挂着的皮影作品说,现在基本上不制作了,这是他自己制作的皮影。近年来,由于受到快速发展的影视业的冲击,刘家寨皮影戏正渐渐失去了观众、失去了市场,越来越显得孤独和无助。刘永周也只能靠制作一些皮影靠子作为旅游产品销售。“卖靠子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皮影戏一旦失去‘表演’功能,就仅仅是一张干巴巴的‘皮’。”刘永周显得有些无奈。年年5月,以刘永周名字命名的“刘永周皮影”专卖店在腾越文化园隆重开业。这里不仅有精美的皮影人物“靠子”,更有一个可以容纳60多人的皮影小剧场,它的开业标志着腾冲皮影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个“刘永周皮影”专卖店只是腾冲皮影戏市场化的第一步,下一步希望能在腾冲,甚至在保山市建一个以腾冲皮影为主题的文化宫,从皮影艺术剧场、皮影博物馆、皮影研究室到皮影工艺品展销等。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腾冲民俗、民间艺术进行研究,丰富完善腾冲皮影和腾冲民俗文化的理论体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