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对皮影戏的多种称呼
在北京地区,皮影戏的表演道具主要使用驴皮制作,因此老北京人将其称为“驴皮影戏”或“皮影儿”,突显了其地方特色。
在老北京的方言中,皮影戏也有被称为“皮头戏”或“皮花戏”的。这是由于皮影戏的幕布使用羊皮制作,因此被称为“皮头”。而在表演过程中,由于使用蜡烛照射背后的幕布,使得幕布呈现出黑色,因此人们将其称为“黑头”。
此外,老北京人还常常将皮影戏称为“碗碗腔”或“响板腔”。原因是在表演皮影戏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使用碗或板子敲击出节奏,增添音乐效果。同样,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会称其为“影子戏”或“灯影戏”等名称。无论称谓如何变化,其所指的都是同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形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的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