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考古,我们会想到哪些关键词?化石?陵墓?洞穴?不管怎样解释,这些词汇总带着一些阴森、黑暗,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
从年开始,意大利女艺术家PaulaZuccotti就一直在世界各地拍摄人们每天会触碰的东西。对于她来说,即使是普通,甚至带着私人意味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世界里的考古学。
年,问答网站Quora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从起床到睡觉,我们在一天之内会触碰多少东西?
网友迅速在下面跟帖:牙刷、浴巾、餐具、地铁扶手……汇总起来可以得到一个天文数字。内容林林总总,却一直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四年后的现在,意大利女艺术家PaulaZuccotti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15个。
年4月,当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不得不居家隔离的时候,和很多社会学家、艺术家一样,Paula开始研究疫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造成了哪些影响。研究主题,就是我们每天都会碰到的日常物品。
她先是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征集稿:这段时间帮助你渡过难关的东西有哪些?拍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经过几天的回复大轰炸之后,她开始把东西数量限定在15这个随机的数字。
或许真的是因为无法出门太过无聊,大家都把时间花在了各类社交媒体上,Paula的推文下面迅速挤满了五花八门的回复,而且让人意外的是,大部分照片里的物品都在事先经过了认真筛选和摆放,看上去非常像早期的ins风。
我们可以先来仔细看看其中的几张。一套茶具、运动鞋、印着Stayhome的T恤衫、一幅写有thingswillworkout的简笔画和一本「禅与日本文化」。
透露着相同气息的还有这张:毛笔字帖、颜料盘、瑜伽垫、茶杯和电脑。
相比之下,下面的跳绳、三脚架、相机、贴满航空公司标签的游戏本就显得直男很多。
纽约、伦敦、北京、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布宜诺斯艾利斯,根据IP地址来看,物品的主人们散布世界各地。尽管几乎没有人物形象出现,我们似乎还是能够从这些照片中猜测到他们的形象,和这段时间里大家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当Covid-19来袭时,我发现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想要直观地看到这些变化。」
除了艺术家身份外,Paula还是一位民族志学家,第一时间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成了多年的职业习惯。这些照片也不例外,将来自50多个多家的多张照片进行标记后,Paula开始尝试着找出一些共同点。
电脑和手机几乎在每张照片里都有出现,这是封锁期间我们处理工作、与人交流的唯一渠道。其次是烹饪书,对于很多人来说,厨房是家里最容易展现创造力的地方。
Paula还发现在很多照片里出现了安眠药、抗抑郁药、心理健康书籍、性玩具、酒精……新冠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影响,这些日常羞于提起的东西开始被拿出来公开分享,变得不再污名。「虽然Covid-19影响了我们所有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的经历都是相同的。」
比起共同点,照片里每一个不同的细节要显得更个人、在地性:来自阿根廷的照片里还有驱蚊剂,这是除了新冠,当地居民还要和登革热做斗争;从英国的照片可以看出市场上的鸡蛋一度供应不足;在厄瓜多尔的一张照片里,有一面萨满鼓,这是他们用来赶走病魔,祈祷健康和好运的工具……
年,Paula将这些照片汇编成书,起名为「全球封锁中的未来考古学」。在序言里,她写道:我相信物品是能够讲述故事的,现在记录下我们使用的物品,不仅是为了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时间胶囊,也是为了用这些照片把我们和自己经历过的过去、现在联系在一起。
未来考古(Futurearchaeology)是Paula在年的名词,那个时候她正在制作艺术项目「EverythingWeTouch」。
「我们对过去文明的了解几乎都是通过物品收集得来的。」Paula想要找到62个人,记下他们在24小时内触碰过的所有物品。
她先跑到美国,找到了住在亚利桑那州的DavidTrue。David的家族世代以做牛仔为生,到他这已经是第三代。尽管家里的大片农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自动生产,David却依然保持着简单朴素的牛仔生活。
早起喂马、捆干草、吃早餐、看报纸,接着换上工装衬衫、牛仔裤,戴着牛仔帽,拿着工具箱,骑上马去牧场看守、休息时抽烟,如果不是晚上洗澡时要用的洗护用品,你会觉得David的生活完全不包括任何工业产品。
Paula兴奋极了,她把David每天会用到的东西整齐地摆放在地上,拍下了项目中的第一张照片。
「我一直就想要寻找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接下来,她又去了日本,找到了32岁的荣太郎,他跟着母亲学会了传统艺伎表演。
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每样东西都放在陌生人的镜头里,例如一位选择与世隔绝的修女Piedad,她出生在厄瓜多尔,迄今为止已经30多年没有离开过位于马德里的修道院。
Pieda通过修道院门上的小窗把能拍摄的东西递给艺术家——一本圣经、念珠、面纱、头巾、一双凉拖鞋和一件袍子。
「我想问她再要一些牙刷、梳子、茶杯之类的生活用品,她看着我说‘我不能’」。
Paula在个人网站上放上了征集信息,还向其他艺术家朋友们打听,希望可以找到更多可以拍的对象。她还在分散在6个大洲中的12座城市里和工作室合作,自己不能亲自到场的话,就请他们来负责。
在上海拍皮影匠人就包括在内。当年已经72岁刘师傅是为数不多还在靠演皮影戏为生的人。他邀请工作室工作人员到家里去参观,那是一处位于老弄堂里的房子,有着藏在上海里子中的典型烟火气。除了老家具之外,这里几乎被刘师傅手工制作的皮影画像和乐器塞满。
摄制组把这些道具带回工作室里,摆放在地上,周围密密麻麻摆着主人的其他生活用品。只看这张照片,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传统手艺人一天的生活轨迹。这是平时会被我们忽略的群体。
在看到工作人员发来的样片后,Paula决定再往前走一步——为每一个拍摄对象制作一个短片,让背后的信息更加立体。
「我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不管是哪里的人,都扎根于传统民间艺术里。」
为了确保每张照片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系列,在拍摄之前,Paula会要求把所有物品按时间顺序排列在白色背景纸上,一台佳能6D相机挂在背景纸的正上方,她再通过远程连接来控制相机。
渐渐她发现,人们平均每天要碰到件物品,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水龙头、门把手、电开关之类的。这些物品就像不受控制一样,会「泄露」出触摸它们的人的大量信息——从职业、形象,再到情感需求。如果我们是通过衣服、器皿、工具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未来的人又会用什么办法来发现我们呢?
拿着62张照片和故事,Paula和企鹅出版社共同制作了一本「我们触摸的每一样东西:生活的24小时清单」。
「这个艺术项目永远都不会有结局。我时常回想如果再拍上10年,照片里的哪些东西会消失,有哪些又会出现。」
年,爱因斯坦手写了一封信,在世博会当天,和剃须刀、电话、人造纤维等物品被一起放在容器里,埋在地下。这成了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时间胶囊之一。
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时期开始,人们就会把一些东西埋在寺庙的下面,再用石碑和雕塑物标记起来,等待着未来被人挖掘。几千年之后,它们有了「时间胶囊」这个新名字。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又开始「复古」,想要用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蒙特利尔、大阪、纽约……之后的每一场世博会,几乎都有它的存在。
之后,许多活动和个人也纷纷效仿。年,乔布斯在一场国际设计大会上,将一个装满收藏品和「丽莎鼠标」的时间胶囊埋在地下,直到30年之后,人们才把它打开来。
时间胶囊,就如同与快递相对的「慢递」,它穿梭在时间旅途中,等待着被未来在地球上行走的物种发现。尽管这种穿越时空传递信息的概念已经不再新颖,但真的关心那些信件、物品背后含义的人却并不多。
与这些装满了人类科技产品的胶囊相比,Paula的「未来考古」项目,更像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图谱,它们组成调色板,期待能为未来的人类提供一丝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文_tv|图_PaulaZuccotti、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