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已经有着多年的历史。它以一匹布、一盏灯、一个影人儿和一副唱腔为基础,却能调动千军万马,演绎民间万事。王氏家族的王元胜在多年前创立了王皮影,后经王文坤改造革新,集“土”“广”“渭”等皮影之长处,吸收众家“雕”“剪”“绘”“刻”等技艺之精要,融入川北风情民俗的意趣。如今,王皮影已经传承至第七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彪。
王皮影的制作过程可谓是十分繁琐,其中包含着整整32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与陕西和唐山的皮影不同,川北王皮影的人物形象更加圆润饱满,与现代人的长相比较接近,这也使其在全中国皮影中独树一帜。此外,王皮影还融合了两种传统雕刻方式,既可以皮动刀不动,也能够刀动皮不动。
对于王彪来说,皮影戏是一门能够带给人们悲喜之情的艺术。它要求演员能够装扮成各种角色,将自己融入其中,达到“装谁像谁,似我非我”的境界。王彪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从外出打工,偶然重拾皮影,再到与四川著名收藏家赵树同的相遇,使皮影得以“活”了起来。最终,他放弃在成都已有名声的事业,回到家乡阆中,创建了“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致力于传播皮影的魅力。这些经历中的喜怒哀乐无一不是与皮影相关。
皮影戏展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瑰宝,见证了世代传承中的热心与齐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王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弘扬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一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