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一种民间戏剧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曾传到各个国家
被称为“中国影灯”
如今却随着时代发展
逐渐落寞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
冯若彤笔下的《寻》
一同寻找皮影戏的魅力
日暮时分,太阳已躲在了树梢下面,树林阴翳,鸟儿也扑棱着翅膀向树林深处飞去。远处的小村子在暮色的映衬下看不真切,只有昏暗的灯光昭示着那里有人。走近看,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来的黑烟彳亍在陕西西安这个忙碌平淡的小村子。这个小村子名叫皮影村,传承着皮影戏的手艺,所以我便寻来了。经过几小时地颠簸,怀着忐忑的心辗转来到这儿,映入眼帘的小村子却带给我一种陌生感,长途跋涉后的身体也不听使唤地酸胀着。踏入这片土地,想象中手艺人的说唱声、孩童们的欢闹声在此处并未出现,这个被称为皮影村的地方又有多少人从事制作皮影,唱皮影戏的行业呢?
仍抱着一丝幻想,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村口,看到有三三两两的人坐在大石头上闲聊,急忙上前询问道:“大爷,我们村里还有制作皮影的手艺人吗?”
大爷猛然间抬头,仔细瞅了我两眼,转而哀叹道:“年轻人,现在喜欢看皮影戏的人呐,已经不多了。”说罢便颤巍着起身,背着双手缓缓地离去。我出神地盯着老人的背影,那弯曲的脊背诉说着老人的凄凉与悲伤,见证着老人的功成与沉沦。仿佛世间再无什么值得他开心的事情。这时,旁边的大爷哀叹着告诉我:“小伙子,不要在意啊,你刚才是说到老刘的伤心事了。想当年,老刘可是我们皮影村里响当当的人物,他做出来的皮影人物,惟妙惟肖,无人不称奇,无人不惊叹。他还有一口洪亮的声腔,讲起故事来啊,能把这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吸引来。”
老人说着说着音调低沉下来:“但是这些年,皮影戏的技艺越来越传承不下去了,想当年皮影村家家户户都会做皮影、耍皮影,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大钱了,也没多少人想回来做这手艺活了。”
听着听着,我渐渐明白刘老内心的酸楚与艰难。大爷也和我讲述了关于刘老的故事。小的时候家里贫困,刘老便拜师学习制作皮影,每个月师傅都会给他工钱补贴家用,减轻家里的负担。就是在日复一日的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中,刘老制作皮影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出师后,更是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皮影大师,制作的皮影人物栩栩如生。
每次只要是他表演皮影戏,十里八乡的乡民们都会赶来看。“奴本是二八女裙钗,日每间不出绣阁来,三月十五把佛拜,东门角遇见秀才……”他洪亮的唱腔,幕布后灵活地转动着皮影,每次都能演绎出故事的精髓,十里八乡的老人和小孩都看得如醉如痴,晚饭后的快乐时光莫过于此。
当时刘老七岁的儿子每次在他表演皮影戏的时候,都会在旁边仔细地看,并对刘老说:“爸,等我长大了,我也要耍皮影戏。”刘老笑笑说:“好,好,以后我们爷俩要把皮影戏传下去。”
但是外面的世界吸引着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刘老的儿子也不例外,最终村里只剩下了走不出去的老弱妇孺。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会制作皮影的人就更少了,这一门传统的技艺也快慢慢失传了。之前过年过节大家围在一起看皮影戏的日子也不复存在了。
刘老从之前的开心忙碌到如今闷闷不乐,那渐行渐远的皮影戏似乎带走了他全部的精气神。刘老的儿子不止一次地劝道:“爸,你别干了,现在家家都有电视看,谁还看你那皮影戏。”但是刘老还是坚持制作皮影戏,村里的年轻人不看,但是老年人看啊,他说哪怕只有一个人想看,他都要把皮影戏的技艺传承下来。听完刘老的故事,我陷入沉思,感动于刘老的坚持,也痛心于皮影戏的传承现状。询问了刘老家的位置后,拜别老人我慢慢地向刘老家走去,穿过巷子后映入眼前的便是刘老家的窗子,昏暗的灯光下,刘老用佝偻着的双手认真制作皮影。望着刘老的身影,突然想到: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口述尽天下事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历经多年流传至今
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依旧需要发扬传承
校报投稿邮箱
xysybxbxm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