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算是中国最早的“电影”了,最早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是当时流传甚广的民间技艺,只要一听到哪里有皮影戏,大人和孩子都会争先恐后前去观赏,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
皮影戏,也是目前考证下,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真人配音,用光线照射在动物皮制作出来的人物隔亮布来演戏,不仅生动,而且也创造了活动式的影画艺术。
宋朝时期,皮影戏开始流行于民间,由于老百姓都很喜欢听三国的故事,也对故事里的英雄豪杰非常神往,于是就有手艺人制作皮影人物,还给人物画上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和服饰,活灵活现的再现了一个书中的角色人物,通过皮影戏的形式,真人讲述台词,为大家表演起了三国的故事片断。由于技艺人的用心制作,不仅皮影人物活灵活现,故事情节也说的引人入胜,同时还会配上乐器,乐因此呈现出的演出效果非常的生动且逼真。一下子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早的皮影戏的人物,是利用白色的纸先制作成一个小小的人,再根据不同的表演角色,画上脸,再画上衣服穿在小纸人外面,或直接画于纸上。后来随着技术的提升,手艺人发现用动物的皮代替纸制作的效果更好。皮影的人小人在制作的时候,头部和四肢因为需要单独操控的,因此都是分开制作的,然后用线联缀起来,表演的时候头可以转动,四肢也可以摆动,同时用五根细棍操控,这样呈现的效果非常逼真,观看的人们看的是津津有味,乐不思蜀。
围棋,围棋传说在远古时期,由神农氏所创。神农氏有一日在水边,无意中看到有被水冲刷的很好看的石头,其中有像白雪一样的白,还有像头发一样的黑亮,于是神农氏捡回了很多这两种石头,回到部落后,神农氏在地上画出了横竖各九条线,形成了64个方格,将带回来的石头分给另外一人,两个人一方全拿黑色,另一方全拿白色,开始往格子上放石头,如果自己的石头被对方的四个石头围起来了,那么自己的石头就要被对方拿走,最后看谁的石头留在上面的最多,谁就胜利了。
这就是最早关于围棋的起源传说。早在春秋时期,在《孟子》一书中,有过记载,当时有一个非常厉害有名气的围棋高手,叫做奕秋,奕秋不仅棋艺高超,而且也会将棋艺传授于人,因此,说明在战国时期,围棋已经发展的很广泛了。
古代称围棋叫“对奕”,通过南北朝代的《棋经》一书,可以了解到上,围棋的棋盘已经由最早的64方格发展到了个交叉点,同现今的棋盘就已经很接近了。在唐宋时期,围棋活动到了最兴盛的时候,从皇帝开始就非常喜爱围棋,这时候也出现了棋艺高超的人,经过官方的淘汰和选拔,可以进宫陪皇帝对奕围棋。在民间,更是推广极多。围棋由于千变万化,不到最后一刻不分输赢的灵活下法,创造出了这项活动独有的魅力。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为之着迷,甚至日夜手谈,对奕过程中废寝忘食。
象棋,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著的《楚辞·招魂》就有了相关的记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国时候的象棋制度是六簿棋,由两个人分在棋旁两侧,每个人的一方各有六个棋子,其中一个棋子命名为枭,也同于今日的”帅“,取得吃掉对方的枭就取得胜利了。”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指的是下棋的方法。自此,象棋的休闲方式开始开枝散叶,发扬开来。
经过其间不断的改良,直到北宋末期,象棋已发展的制度基本接近于现代棋盘规则,一共有32枚棋子,双方各有帅一枚,车、马、炮、象、士各两枚、卒各5个。在南宋时期,象棋更是流传范围极广,当时的文人与贵族均爱好象棋,同时也出现了专门制作象棋的工业手艺者。
到了清朝,象棋更是达到了家喻户晓的阶段,民间也开始出现很多关于象棋的棋谱,大量的象棋爱好者出现,人民的业务生活又丰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