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姑娘用100万根头发,绣出清明上河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61.html

如今老一辈人流传下的手艺几乎已经断了传承,为了不让这些技艺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国家发力把它们放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名录中。比如皮影戏、二胡、剪窗花,再比如许多女人都略懂一二的刺绣。

刺绣师蒋艺鸿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宝贵技艺的逝去已经成了一种必然,因为它们既不能娱乐人们的精神世界,又不能带给人们收益。但若能满足以上任意一点,就能再一次焕发活力。

来自海南的苗族姑娘蒋艺鸿,带着她的团队用万根头发换了万人民币。

刺绣清明上河图

11个人,用时1年,用20位苗族姑娘的秀发一针针钩出《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先不说技艺多么神乎其神,光是这份耐性和毅力就让人敬佩。

刺绣和绘画不同,在纸上画画,一笔就能勾出一大片内容,可要想通过刺绣这种方式在画布上得到一根线,千针万线就从夸张变成了个切实的形容词。且越小,越精细的图案,越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眼神,因为一个针眼可能都要反复穿插数遍。

发绣绣娘

再看蒋艺鸿的《清明上河图》与真迹的对比。在放大10倍后我们可以发现,发绣版《清明》和真迹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细节上连商贩和动物的造型和神态都临摹的有模有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真迹充满了年代感,而发绣版的《清明上河图》的色彩更加鲜明,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蒋艺鸿发绣局部一古画原作局部一

要知道,用刺绣的手法临摹知名画作早已不是件新鲜事,甚至有专门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加工厂,但为什么唯独蒋艺鸿的刺绣能卖出万的天价?原因有3:

第一点:相比机器加工的产品,人们更钟情于手工制作,因为在艺术家的眼中,机器制造出的产品哪怕比手工件更好,也少了份精气神。

第二点:临摹品的选择,哪怕没接触过绘画和收藏的人也知道《清明上河图》代表了什么,所以蒋艺鸿团队对临摹品的选择很好,如果让他们临摹梵高的向日癸,或一些出名的油画,就算能百分百临摹也不会获得陵墓《清明上河图》的效果,因为刺绣临摹这门技艺更偏向用线条组成一幅画。

古画原作局部二

第三点:创新,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事情只要和创新搭边就能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蒋艺鸿团队用少女的头发作为刺绣的原料,且对头发的要求极高,必须是18岁以下少女的长发且不能有过烫染的经历,在用纯天然色素,比如火龙果提取红色、姜提取黄色后将这些黑发加工处理,最后才一针一发地在布上作画。

蒋艺鸿

刺绣,一门原本已经快要消失的技艺,却因为一次创新之举重新走入人们眼中,万根头发换回来万人民币,自媒体时代不缺宣传,所以不管是谁,只要能想办法把那些老物件翻新,赋予它们新的职能,它们就能重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