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谓是泱泱大国,其历史十分悠久,传承古老,共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很多历史中的古老文化遗产也被人们深深的人传承下来,留给后人一一珍惜,其中“皮影戏”正是我国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产物,其历史长远,直到今天,发展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传播着。
皮影戏又被人们称作“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最初的皮影戏发源时期起于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相传当时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的夫人李夫人因病去世了,汉武帝十分伤心,整天茶不思饭不想,日夜不眠,有一天,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散步,路上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他正在拿着一个娃娃玩耍,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汉武帝看后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随着历史的推进,一直到了唐朝时期,各种文化产物都开始活跃起来,皮影戏再次从唐朝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
元代时期,随着当时与各国的海外贸易,皮影戏相继传入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暹罗、缅甸、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皮影戏这一艺术登上了百戏大会的舞台,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到了清朝时期,皮影戏也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人们一旦有空闲时光,都会去观看皮影戏,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场面可想而知。
清代后期之后,因为当地官员们担心有人会在皮影戏的场所之中聚众闹事,便开始禁止各地演出,严重的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民间起义的牵连,被以各种罪名查抄班底,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从此一蹶不振,后来的皮影戏经过大起大落,也开始稳定起来,知道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皮影戏也渐渐传播各地,分为了各种流派一直表演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