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桥皮影戏馆皮影世家的代代坚守

在千年古镇海宁市斜桥镇,有一个当地颇有名气的皮影馆——斜桥皮影戏馆,是斜桥镇重点打造的皮影戏传承点。

三尺见方的戏台,一张泛黄的幕布,一场皮影戏悄然上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戏台背后,应该是一群老叟咿咿呀呀地唱着“陈年老调”,皮影戏似乎离年轻人很远;但斜桥皮影戏馆却不,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唱皮影,还能捕捉到少年儿童们观看时眼底的炙热,老底子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始建于年,斜桥皮影戏馆的年岁并不算长,馆长的故事却值得人一品。

一块小小的幕布上,孙悟空与红孩儿激战正酣,挥棒、躲闪、回击……一招一式,活灵活现。幕布后,一双白净的手操纵着四根签子棒,手指灵活地跃动着。随着唐僧出场,响起了海宁官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快放他下来”……台下,掌声骤起。

让观众没想到的是,出来谢幕的竟是一位带着眼镜、长相斯文的年轻人。

他就是皮影戏馆馆长郎章铭。

郎章铭出身于“皮影世家”,爷爷郎自立是海宁斜桥林家亭子“郎家班”的第四代传人,曾在省皮影剧团任鼓板。

皮影戏给郎章铭留下了许多彩色回忆。孩提时代的他,经常跟着爷爷去村后的林海禅寺演出皮影戏,一会躲在台下,一会窜上台去,许多经典皮影戏剧目都耳熟能详。“一演皮影戏,整个村的人都聚集了起来,大家看得可高兴了。”郎章铭回忆儿时的场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渐渐沉寂起来,郎家班也不得不在岁月浮沉中解散。

随着郎自立的意外去世,郎家这独一份儿的传统技艺,这散落民间的“瑰宝”眼看就要湮没在滚滚红尘中,徒留一箱子古旧的皮影,尘封、落灰,不禁令人唏嘘。

大学毕业后,为了让那些干巴巴的“皮”重焕光彩,也为了这“世代的情怀”,郎章铭决心重新拿起签子棒,开始正式学习皮影戏。为了学到传统皮影戏的精髓,他逐一登门拜访海宁的皮影老艺人,在说唱中,寻回了那定格在儿时的记忆。

要呈现一场原汁原味的皮影戏,除了离不开皮影戏艺术家们的倾情演出,也离不开皮影制作师背后的功力。张英便是这样一位皮影制作师。除了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皮影制作师,张英也是斜桥皮影戏馆的另一位馆长,更是郎章铭的妻子。

两人相识于大学,大学毕业后,一起学习皮影技艺,一个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钱松,学习皮影制作;一个则四处求学,拿起皮影世家的接力棒。“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我师父王钱松也是我们爷爷郎自立的搭档。”张英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郎章铭成为海宁市级的非遗传承人,加入海宁皮影艺术团,以演出皮影戏为职业,将皮影戏推广与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我们皮影艺术团创造了不少佳绩,其中不乏有很多来自美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乐意加入皮影大家庭。”郎章铭透露。

在提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郎章铭认为,“其实艺术是一种轮回。要创新传统文化,必须先尊重它,既要保留传统的根,更要寻求创新发展的思路。”因此,除了传统的皮影戏本,郎章铭也会和同事们一起创作更贴合现代人审美和价值观念的新剧本。

而另一边,张英也坚持了下来,凭借皮影戏馆内的一场又一场演出、一次又一次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其中也不乏牙牙学语的孩童,以前的“土电影”渐渐成为了更多年轻观众的艺术爱好。

值得一提的是,张英不仅是皮影制作师,也是一名剪纸艺人。在斜桥皮影戏馆内,也有她精美的剪纸展品和生动有趣的剪纸课堂,深受孩子喜爱,藏之“深闺”的“老底子”文化在寓教于乐中重启。“皮影制作是慢工出细活,剪纸出效果则比皮影要快一些,一堂课下来,基本都能带回家一两个战利品,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张英透露。

如今,郎章铭与张英的这份文化坚守,也耳濡目染地影响了他们的女儿郎隽乙,在女儿的学习之余,郎章铭也会像儿时爷爷带着他一样,带着女儿到处演出;张英则会传授女儿制作皮影和剪纸的技艺。他们时常这样教育女儿:“不论是太爷爷留下的皮影戏还是剪纸技艺,都是沉甸甸的文化传承,我们要坚守好传承之路,和皮影戏一起,在新时代里谱画出新的风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