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世界领域皮影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是中国文化里的一朵瑰宝。

环县道情皮影戏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这首诗形象生动的描绘了皮影戏的独特魅力。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我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在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每年农闲季节,环县农村各地各村都有自己的庙会,这是一年中村民们向神灵还愿、祈求吉祥的神圣节日,而灵活轻便、既经济又热闹的皮影戏演出就成了人们娱神、娱己的最好方式之一。

另外,环县农村在家族祭祀、红白喜事、生日祝寿等民俗活动中,都有请道情皮影戏班到家里唱戏助兴的风俗。

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一般以家族式或地域式组合为主,每个戏班一般由5~6人组成。

皮影戏演出一般在晚上,也有在白天演出的。戏班每至一地演出前,都要事先搭好“亮子”(即屏幕),挂好油灯(现在多为电灯)。演出时,戏班的核心人物(大多为班主)坐在“亮子”前,既包揽剧中所有角色的道白和演唱,又操纵所有影人(角色)的表演。后台人员每人掌握两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搭架”(次要人物道白、应声)、“喝场”(兵卒、武士等呼威)、“麻簧”(帮腔)。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

环县皮影的造型种类主要包括人物(现实人物、神怪形象)、动物、场景三大类。无论是皮影人物、动物,还是鬼怪、车马、案几、花草树木及各种场景,都是为戏曲表演服务的,因此无不戏曲化、舞台化。

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

影人俗称“线子”,由“头梢”(皮影头)和“桩桩”(皮影身子)两部分组成。人物造型按照戏曲要求,一般以生、旦、净、丑等戏剧角色设计制作。人物脸谱,一般是按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正设计,如黑脸包公、红脸关羽、花脸秦英、白脸秦桧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典型脸谱。脸谱造型与传统戏曲脸谱有直接联系,并通过“阳刻”和“阴刻”,手法区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

皮影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影人按活动部位可以分解为——头、颈至腰为一片,腰至双膝为一片,其下包括脚分为两片,胳膊又分为大胳膊、小胳膊、手三部分。腕、肘、肩、膝等关节处用线或环连接,摆起来十分灵活,特别适合表演武打等高难度动作。

精彩的内容还需要您的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