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良顾颉刚在《滦州影戏》中又载:“原本影戏自黄先生发明(实际上是传播和改进)以后,传者很盛,数十年后势力遍东省……及到满清入关以后,影戏也就随了进入北京……无论朝野都不能例外,不久以后影戏就布满了各地。”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冀东一带的皮影源于滦州人黄素志,且为世人公认为“滦州皮影”。滦州皮影由于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所以广为大众所喜爱,传播较快,影响地域较广。摄影照片/吴学良关于黄素志,《滦县文史资料(第5辑)》第页至页中,作为黄素志的同村后辈美籍华人秦振安博士(原籍河北滦县东安各庄)在《简介滦州影戏创始人——黄素志》一文中做了详细记述:“滦州影是明朝万历年间(—)滦州安各庄人黄素志所创始……他自幼便对当时流行于乡间的“古典大影”发生浓厚兴趣(所谓古典大影,系指自古流传下来的影戏而言,其唱腔单调,乐器简单,雕刻粗陋,色泽不鲜明,因其影人高大,后人称它为大影),……他曾和本村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如曹振中等人,一道儿业余唱大影……黄素志虽喜好影戏,但是,他最初只不过想以此作为一种娱乐消遣而已……明万历二十一年(年)……他又一次落第……他用原纸,后来采纳裴姓弟子之建议,改用羊皮或牛皮……他最后改用驴皮……”冀东一带皮影的名称就历史渊源而言,还是“滦州皮影”之谓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历史已有定论;关于乐亭皮影之说只是后世之谈。就滦州皮影而言,实际上是整个冀东一带成就了她。今称之为“唐山皮影”或“冀东皮影”亦很恰当。滦州皮影广泛传播于冀东一带,及至东北地区。滦州一带(滦县、滦南、昌黎、乐亭等县),在唐尧时属冀州,禹舜时属幽州,商时属孤竹,秦时属辽西郡,汉时属右北平郡,至两宋时,为辽、金统治,明朝时都城北迁,为充实京畿,大量移民至此,与当地居民通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通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滦县、滦南、昌黎、乐亭等诸县人文相通,水脉相连。滦州皮影俗称“老呔儿影”,所谓“老呔儿”是关外(指东北三省)人们对滦州一带(滦县、滦南、昌黎、乐亭等县)人们的称谓,而“呔儿话”是滦州皮影独有的语言特色,滦州皮影产生于民间,融滦州一带的方言、民歌、民谣、俚曲等于影戏之中,并配以四弦、二胡伴奏,增强了语言和音乐的感染力,从而形成独俱特色的文艺演唱、表演形式——滦州皮影戏;进而影响到南至渤海之滨,北到长城内外,远达东北地区的广阔地域。(全文完)延伸作品阅读:冀东皮影的历史渊源(上)欢迎发评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