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广成百年坚守,传承盘中好戏

「本文来源:中国小康网」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系列,立足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多方位、全角度探知各类非遗项目,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鬃人传承人/白广成白广成,年出生,满族,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玩具协会会员,鬃人艺术手工艺匠人。传统代表作《金钱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近些年陆续创作出了戏剧题材的《美猴王》《钟馗嫁妹》《霸王别姬》等等。北京鬃人鬃人是北京市独有、且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已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老北京人也称它为“铜盘人”或“盘中好戏”。这一独特的绝活是结合了京剧文化、物理学和力学的概念,窍门就在它下面的底盘上,鬃人的底部都粘上一圈鬃毛,而且具有弹性,敲打的时候运用铜盘和鬃毛的振动作用,带动鬃人有规律的转动,鬃人是唯一动态表现的民间手工艺品。由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按京戏中的生、旦、净、末、丑,放置于铜盘中,只要轻轻敲打铜盘的边,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起来,再配上京剧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和戏曲艺术的魅力。北京鬃人最早由清末艺人王春佩首创,后传于其子王汉卿。白广成的哥哥白大成曾受教于王汉卿,后兄弟二人就从“鬃人王”手上接下这门技艺,成为了第三代传承人。他们兄弟俩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鬃人越做越“活”,从此“鬃人白”的名号逐渐传开。在追寻艺术创作的路上,白广成老师一直在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着这项精巧唯美的民间技艺。白广成自幼喜爱京剧与绘画艺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鬃人制作,并得到了真传。从80年代初成为专职鬃人手工艺匠人至今,历时四十余年的不断学习和潜心研究,终于使其作品日臻成熟,人物造型更加形象地展现京剧舞台上的各种场面和剧情,不仅向人们展现了鬃人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延续了京剧这项国粹在文艺界的地位,对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不要小看这个身高只有9-16厘米的小人偶,他们设计巧妙,制作精细,往往一件作品从脸谱绘画、服装剪裁、服饰设计、颜色搭配到最后成型需要几十道工序,而且全部都是由我手工创作完成,每一件成品都是我付出无数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白广成老师说道。“鬃人的头和底座采用胶泥脱胎,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小鬃人。”他的作品除了保持了鬃人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外,同一题材作品各具神韵,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玲珑神气,凤冠霞帔,他们有的手持刀、枪、锤、鞭,或舞或打、或追或逃,单人不单,双人热闹,多人的场面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京剧舞台的武打场面。白广成老师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范围的艺术展览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他的北京鬃人作品屡次获奖,但是他并未满足于此,他选址在“鬃人王”、“鬃人白”起源的王府井地区,创办了北京都一斋餐饮公司,饭庄里设置了鬃人艺术工作室。他将以此为基地,开办鬃人艺术文化讲习所,宣传扩大“鬃人白”的市场和社会影响力,从而真正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盘中戏”,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栏目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