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点的罗山人办喜事,绝对离不了皮影戏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909/5994.html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的一个爱情故事。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思念故去爱妃李夫人成疾,大臣就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并涂上色彩,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再在灯烛帷帐内舞动演之,以解皇帝相思,终于大悦龙颜。

之后皮影戏历经演变流传,明嘉靖时期在信阳罗山繁衍生长。罗山皮影戏虽在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艺人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堪称“濒危文化”,而且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罗山人,我竟从未看过。于是,元宵节过后,我踏上了寻访罗山皮影之路。

一月

文、图

豫记

罗山皮影戏的生根土壤基于喜庆

一辆红色面包车、两口盛满皮影的木箱、戏台道具若干,这是一支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中老年剧团”演罗山皮影戏时的全部家当。

正月十七一大早,我跟随皮影艺人们赶往演出目的地——潘新方塆,若没人指引,乡下蜿蜒曲折的小路还真会让第一次来的人迷路。

一下车,艺人们就开始在当地财神庙旁搭建戏台了,说是戏台,其实就是用防雨布搭成的棚子,再把幕布固定棚内,挂上灯泡,将皮影与乐器从木箱中一一拿出,围上一圈红布就能开演了。

开演前的“请神”和演罢后的“送神”是皮影戏的传统戏码。烧纸、放炮、倒酒敬天地、写文书、贴春联、磕头跪拜等等求神明庇佑的环节让我大开眼界。

打过闹台,就开始正式唱神戏了。据艺人说,这个“神”是上通天界,下通水路的各路众神,神戏的内容是保佑善男信女。

有了这些“酬神”的风俗,皮影戏不仅仅是一个曲艺表演,更像是一种可保平安的神戏。在一些皮影艺人眼中,皮影戏就好比一尊吉祥的“佛”,是内心的信仰,给人心理安慰。

神戏一唱就是一上午,请戏人还会在唱罢后摆上一桌酒席,宴请剧团艺人。

罗山皮影戏在民间素有“江淮皮影戏,师傅在罗山”之说,关于来源,被皮影戏艺人熟知的说法是,宋徽宗年间靖康之乱,金人大举侵攻开封,不仅掳走了皇帝,还掳走了很多艺人与文艺。在皮影艺人们逃跑到大别山附近时慢慢逃散,于是江淮一带的信阳、湖北等地均出现了皮影戏,之后逐渐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罗山皮影。

罗山皮影戏与其他地区不同,以“唱”为主,“舞”皮影为辅,艺人们通常称演出为唱皮影,而不是演皮影。

罗山皮影的音韵,是由豫南江淮一带民歌小调演变而来,唱调高亢激昂、文武并唱、节奏感强。唱的戏文,都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再加上临场发挥而来,如果听到流行词儿的出现,一定不要惊讶。

从唱腔上,分崔(有恒)、林(芝梅)、张(承道)、熊(自元)、岳(义成)五大流派,其中,岳义成老先生是五派创始人中唯一在世的皮影艺人,他以洋腔和南调的唱腔为主,在皮影雕刻上也有很高造诣。

就这样,艺人们运用地方方言、豫南音韵,配上适当的皮影动作,将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活灵活现,形成独特的罗山风韵。

罗山皮影戏在城市里鲜少见到,生根土壤是农村的喜事。据岳老的徒弟、剧团团长陈雨伦讲,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是农村家里人最齐全,也是皮影戏最忙的时候,尤其是在农村,皮影戏表演就像专为红事而设的吉祥戏。

“人们请戏一般都为了酬神了愿。每逢娶妻生子、升官发财、金榜题名这些喜庆事儿,就会有人来请唱皮影戏,答谢神仙保佑。”而且,农村的娱乐活动相对贫乏,热热闹闹的皮影戏也给逢年过节添了不少乐趣。

罗山皮影戏不仅限于演一出历史剧

因为皮影的最初目的是“娱神”,一场皮影唱下来,不仅仅要唱戏、舞皮影、打乐器,连事前制作皮影、筹备戏码也丝毫不得马虎。

陈师傅说,只有把皮影制作得惟妙惟肖,登台之后才能唱好。

祁平雕刻,陈雨伦填色

想做好一套皮影,得先挑选牛皮,最好用两三岁的水牛或黄牛皮。浸泡5~7天后,拿刀将腐化的牛毛和油脂刮干净,牛皮就薄成半透明状了。然后再经历抻平、晾干、裁剪、画轮廓、雕刻等十几道工序才完工。

这么多工序,陈师傅反复强调在过程中要不停地“整平”,就是拿承载了重物的木板将皮影压得平整。

雕刻

雕刻皮影时得用弯刀、直刀、窄刀等大大小小二十多种工具,把画得轮廓线条一点点刻掉,刻画皮影镂空效果。

填色时也得注意不能涂过界线,否则“就不好看了,不像那个物件了。”

填完色后得晾压至少一天,等颜色全渗入皮子,再用熬好的桐油,把它“油”一遍,油完之后的皮影特别光滑透亮,不像表面毛糙、光泽暗哑的半成品。最后用软线连接一下,组合成有帽子、有头像、有服装甚至有兵器的人物,或者桌椅板凳、花瓶等形象,表演用的皮影就做好了。

填色

牛皮还可用同样的方法制作日常装饰的皮影画。

45岁的陈雨伦说现在整个罗山,约有四五百位皮影艺人,且大部分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这些艺人中仅有十几位会雕刻皮影,还都是从他那儿学的手艺。他和35岁的徒弟祁平,是剧团里最年轻,也是仅有的两个固定成员,其他艺人是根据情况邀来的。

有人也说,皮影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还考验唱功,通常是老年人的行当。那么剧团里这两位相对年轻的艺人,缘何走上皮影之路?

老龄化加剧的濒危文化如何传承?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陈雨伦和祁平也不例外。

陈雨伦从小就喜爱皮影戏,甚至逃课去看,14岁辍学跟着岳义成师傅学习。他刚学时,很多人都看不上这个行业,经常被人质疑:“你这么小,怎么去学皮影呢?”但他说只要一拿着皮影走上舞台,就觉得人器合一,自己就是那个人物了。“当台下叫好声一片时,我就觉得值了”,对皮影的热爱,是他坚持下去最大的支柱。

只是皮影戏日渐衰败,收入微薄的陈雨伦迫于生计,不得不在二十多岁时离开皮影行业,外出打工。这一走就是七八年,但他一直挂念家乡的皮影,每年过年回来还会随着师父去唱几场。

从左至右:陈雨伦、祁平、岳义成

这几年,师父的岁数大了,罗山从事皮影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岳派“弟子”更是寥寥无几,陈雨伦就想为皮影做点什么,于是回乡继承了师傅衣钵,专演皮影。

祁平从小受皮影戏耳濡目染,和所有爱美的女孩一样,起初是喜欢皮影物件的“靓”。但是要想制作这么美丽传神的皮影,必须得会唱,于是经师伯袁祖文引荐,拜入陈雨伦门下。

罗山皮影戏向来极少女艺人,祁平整天跟着大老爷们学皮影,不仅不太方便,一些闲言闲语也随之而来。“有委屈,只能哭,但没想过放弃”祁平这样说道。她为了专注皮影,不仅辞去稳定工作,更将所有的积蓄都用在剧团发展上,为此,同学朋友们都戏称她为“祁(奇)葩”。

提起皮影戏,不论皮影艺人还是普通观众,都有一种“文化濒危”的担忧,因为唱皮影戏的年轻人太少了。

祁平自嘲说:“我的性别不仅在艺人中是“奇葩”,连年龄都是。”接着,她透露了皮影戏收徒困境:“收入低廉,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而且罗山皮影戏十分‘挑学生’,必须是说罗山方言的本地人、必须十分热爱皮影戏,否则演得不够地道,就糟蹋这么好的艺术了”、“以前需要七八个人演出的戏,因每人平分到的收入少,也缩短到五六人了”。

一直跟着岳老先生演出、从事皮影四十多年的袁祖文向我倾诉:“在20多年前,皮影戏可是喜闻乐见,台下爆满,一场演出能持续十天八天,都是“大篆书”,相当于现在的连续剧,这几年就不行了,都是演片段,一两天就结束了。”

袁祖文

下午表演的是《前七国》中的选段。陈雨伦、祁平、袁祖文这三个岳派弟子轮番上场开唱,手中的皮影更换、舞动,其余三位老艺人击鼓、吹唢呐、打镲,乐在其中。

六个人组成的剧团,演起热闹的情节也一点也不含糊,主唱声情并茂,抡圆了胳膊、举起色彩斑斓的皮影人物配合,乐器紧跟,还有各种帮腔声,把一段打斗戏演绎得热火朝天。

看着他们这么卖力的精彩演出、简陋到大白天都看不清楚皮影的戏台、松散观众席;再看着附近财神庙络绎不绝烧纸叩头的人潮,不免有些心酸,这么美的传统戏为什么看得人这么少?

太阳快落山了,皮影戏的演出接近尾声。身旁一位牙齿都脱落了的老者看了我一眼:“你们年轻人都不爱看吧。”我似乎理解了祁平为什么要筹备展馆,希望把展馆实实在在开起来了。就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它。”

因经费有限,“有人专门从城市跑到乡下来看皮影演出,我们特高兴,但我们连一辆能放箱子不挤的舞台车,甚至一个像样的戏台都没有,想想都觉得寒酸。”

“不过,自从成立了这个剧团,罗山皮影更向前迈进了一部,每年在全国各地排演不下几十回甚至上百回。今年还要出多个国家巡演一个月。”

我听着陈雨伦这样说,失落中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推荐阅读:

提起罗山,你不能只想到大肠汤

这浓浓大肠汤味儿的河南话,你要不要来听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