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红楼梦,曹雪芹还写过一本制作风筝

追溯历史,由太行山余脉与燕山山脉形成的大西山,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水岭,而在气势磅礴的群山之间,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共同作业而成的冲积平原,成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协同发展的地方。如果说一方水土成一方气象,那么大西山一带的文化气象自古便蔚为大观。尽管时过境迁,辉煌已成过往,但那些曾经繁盛的文化元素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镂刻、绘画、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京西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淀区上庄镇李家坟村,由清代文豪曹雪芹传授制作技艺,并传承至今的曹氏风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村和庄户村,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雅乐一脉相承的古幡乐,以及由古幡乐演绎的古幡会,在华北地区绝无仅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周朝、风行于清代的柏峪燕歌戏,被称作戏曲活化石,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的中幡、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的龙鼓、门头沟区的太平鼓、苇子水村的秧歌戏、琉璃渠村的皇家琉璃烧造工艺、妙峰山的传统庙会等。

大西山的非遗文化里有生存智慧,有精神追求,有对自然的敬畏,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一句歌词说,那是绿叶对根的情义。绿叶是生生不息的山民,而根是那片神奇的土地。

皮影舞台剧《少年孙中山》新华社

皮影戏《小兵张嘎》摄影:刘平

园区内的皮影艺术展摄影:岳强

建筑上的皮影元素摄影:岳强

京西皮影演绎人生

京西有座皮影文化城,声名远播。当我抵达这座位于海淀区上庄镇白水洼路东边的京西皮影非遗园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掩映于垂柳与修竹之间的庭院雅致而宁静,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园区党支部书记王长亮告诉我,占地15亩的京西皮影非遗园包括皮影博物馆、皮影演出场地等,现在正进行沉浸式红色主题皮影艺术展、剪纸皮影精品展、国际皮影艺术展,还有皮影戏演出。

皮影城大门外有一块白底黑字的长方形标牌,上面是有关《白梅古驿》的几行简单文字。白梅并非梅花的一个品种,古驿却是一座古老的驿站。

白,即古村白水洼。该村形成于元代,因附近多蛇,又多水灾,传说为白蛇闹水所致,故称“白蛇洼”。后来,因讹传演变为“白水洼”。古时候,村中建有寺庙,意在镇水镇蛇。据《昌平外志》记载:“三教寺在白水洼,有元至元十八年(公元年)石幢。”石幢即石经幢,石质为汉白玉,七角八面,每面雕有佛像,并刻有“不空成就佛”字样。

梅,即古村梅所屯。据村内庙钟记载,该村古称“闷所屯”,是古代囚禁战俘的地方。后来,又称梅树屯、梅沙屯。自《光绪昌平州志》称“梅所屯”起,村名沿用至今。

历史上,白水洼村与梅所屯村经常有商贾往来,乡间小路与京西古商道相连,附近还曾有过一座驿站。早年间,常有皮影戏班来此地演出,深受村民喜爱。那时,人们说起皮影戏来眉飞色舞,很多人都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唱段。但后来,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日渐式微。如今,京西皮影非遗园建于白水洼村与梅所屯村之间,可谓意味深长。白梅古驿,古商道上的那座驿站早已不复存在,而作为继承和弘扬皮影艺术的一座驿站,京西皮影非遗园任重道远。

皮影戏融镂刻、绘画、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凝聚着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影人,既是演出的道具,又是独立展示的艺术品。在皮影博物馆内,从雕刻时光、皮影往事到影戏华彩,我看到了皮影艺术的全貌,并为之震撼。年11月,中国皮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周朝;有人认为起源于汉朝;在唐代,禅师用影人演讲佛法;而宋人笔记中,充斥着大量影戏内容的记载。我喜欢起源于汉朝的那种说法,因为有趣。相传,汉文帝时,宫女抱着太子在窗前玩耍。为了逗太子开心,聪明的宫女将树叶剪裁成人的形状,活灵活现地映在纱窗上。这种灵机一动的取乐游戏,成为皮影戏最初的萌芽。

北宋时期,出现了以素纸制作的影人。后来,羊皮或驴皮取代素纸,真正的“皮影”诞生了。因为流行地区和剪影原料的不同,皮影戏又称影戏、灯影戏、土影戏,风格和类别各异。明清时期,影戏鼎盛,演出剧目丰富多彩,影人雕刻技艺炉火纯青,所用材料多为牛皮和羊皮。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大皮影流派,分别为陕西华阴的西部皮影、河北滦州的北方皮影和临安“绘革社”的南方皮影。而在北京地区,不仅寻常百姓喜爱皮影戏,达官贵人也乐此不疲,王府、宫廷里经常有皮影戏演出。康熙年间,王府里有自己的影戏班子,并制作了王府专用的影戏箱子,观赏皮影戏成为时尚。

在京西,皮影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据说,慈禧太后60寿辰时,西北重臣董福祥进京祝寿,带来了陇东地区的一个皮影戏班子。后来,这个戏班子的王姓艺人留在了京西,在民间传授皮影技艺,使京西皮影融入了西部皮影元素。年,京西下苇甸村在一座老宅发现了半箱旧影戏道具,被认定为康熙或乾隆年间的遗物。有人据此推断,早在明末清初,下苇甸皮影戏就已出现。在北京地区,皮影戏分为东西两派,而下苇甸是西派皮影戏的发源地。

现在,京西皮影非遗园有个袖珍人皮影艺术团,也经常进行皮影戏演出,但演出的剧目与当年的下苇甸影戏班完全不同。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新编原创了多部大型皮影剧,譬如《圆明园传奇》《少年孙中山》《红楼梦》《白雪公主》《红孩儿》《寻找抗日小英雄》《曹冲称象》等。这些剧目多次在梅兰芳大剧院、海淀大剧院演出,获得观众好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艺术团完全由特殊人群组成。所谓袖珍人,是指艺术团的40名演员平均年龄22岁,平均身高只有1.26米。在他们的生活区,屋顶上有四个白色的大字——皮影人家,栅栏上另有五个白色的大字——袖珍人部落。这些袖珍人童颜童声,开朗乐观,是皮影艺术的忠实继承者。

遥想当年,皮影戏于乾隆三十二年传入法国时,被称作“中国影灯”,何等风光。尽管时过境迁,电影、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已经主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我依然祈望皮影戏能够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因为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里有我们民族艺术的根。

曹氏风筝摄影:岳强

千军台村寂静的街道摄影:岳强

曹氏风筝源于曹雪芹

南沙河畔的李家坟村,以曹氏风筝闻名。我们在村口停车时,迎面一堵刷了蓝色涂料的墙壁,上面以金字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工艺保护传承教育展示基地。蓝墙里面是一座院落,院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墨面金字的匾额——曹氏风筝工艺坊。

所谓曹氏风筝,就是依据曹雪芹传授的方法制作的风筝。写出了旷世巨著《红楼梦》的清代文豪曹雪芹,晚年居住在北京西山一带。除了创作《红楼梦》,他还著有《废艺斋集稿》。全稿共分八卷,每卷讲述一种谋生手艺,并配有图样。风筝制作便是他所讲的谋生手艺之一,共介绍了几十种中国风筝的制作技法。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部手稿在北平短暂面世,不久便流落日本。北平国立艺专费尽周折,终于从一个日本人手中借到《废艺斋集稿》,然后组织有关专家及艺专学生抄摹,从而使这部专著的部分内容保存了下来。

风筝历来有南北之分,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曹氏风筝博采南北之长,无论扎制工艺,还是绘画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年抄摹《废艺斋集稿》的艺专学生中,有一个叫孔祥泽的李家坟村人。他自幼酷爱风筝,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雕塑期间,他从老师手上得到《废艺斋集稿》,如获至宝。《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讲述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孔祥泽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将其抄录了下来。有感于曹雪芹济世救人的悲悯情怀,他还将自己制作的风筝称为“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以民间文化为依托,做工细致,用料考究,绘制精美,放飞富有情趣,尤其是拟人化的扎燕,极具北京地方特色。流传下来的21首口诀歌诀,巧妙地诠释了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和独特风格。曹氏风筝流传至今,得益于孔家人的悉心传承,但直到孔家人制作的风筝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仍谦逊地表示,孔家风筝姓曹不姓孔。

那么,曹雪芹当年为什么制作风筝呢?相传,他有个朋友叫于景廉,在从军打仗中脚部受伤,成了残疾人。由于家中人口多,又缺乏谋生手段,于景廉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年关将近时,他去拜见曹雪芹,愁眉不展地说,儿女啼饥号寒,实在活不下去了。曹雪芹一边好言宽慰,一边扎制了几个风筝,让于景廉拿到城里去卖。出乎意料的是,那些风筝颇受豪门公子的喜爱,很快便高价售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掌握生存技能,曹雪芹编写了《废艺斋集稿》,讲述了包括风筝制作在内的八种谋生手艺。多才多艺,又悲天悯人,曹雪芹不愧为中国文人的楷模。

过去,于景廉凭借曹氏风筝养家糊口;如今,曹氏风筝工艺坊成为李家坟村产业转型、村民就业的新领域。走进工艺坊,但见几百平方米的工作间墙壁上,贴满了用毛笔抄写的《废艺斋集稿》中有关风筝“扎、糊、绘、放”的口诀。一位村民告诉我,她从画线开始学起,然后进入糊、扎等工序,已经基本掌握了曹氏风筝制作工艺。有的村民不仅自己制作风筝,还在中关村一小、上庄中心小学的手工课上讲授风筝技艺。北京奥运会期间,工艺坊制作的风筝曾作为“北京礼物”,赠送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从汉朝的韩信发明风筝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以天为纸,将云拟水,李家坟村村民把弘扬风筝艺术称为“以艺养人”。

曹氏风筝寓意丰富,尤以燕子为主。在北方人心目中,燕子是喜鸟,象征着吉祥。雏燕风筝,画面上是五只蝙蝠,谐音“五福”,寓意福、禄、寿、喜、财;沙燕风筝,画面上的双燕代表夫妻,中间的心形图案为并蒂牡丹花,表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头顶润以白色,两只翅膀上各有几朵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富贵到白头;瘦燕风筝,寓意三多九如,三多指多福、多寿、多男子,而出自《诗经》的九如,是指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肥燕风筝,当胸一只开屏的孔雀,两只翅膀上绘有数朵牡丹,相传这是古代皇家公主选驸马时,亲友们常送的贺礼;蛤蟆燕风筝,躯干上画一只硕大的蛤蟆,寓意多子多福,翅膀上各画一朵盛开的荷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气节。燕子御风飞翔,将祝福和吉祥传遍四面八方。

李家坟村街道整洁,街边的路灯灯杆上装饰着左右对称的两只圆形风筝,犹如两只注视远方的眼睛。村子不大,绕村的环形路大约只有一里地。但在村口,一位骑电动车的中年妇女告诉我们,李家坟村包括四个庄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明清时期,李家是这一带的豪门大户,因为李家的坟地分散,看坟人住得也分散,后来集中居住在四个地方,这四个地方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村落。在李家坟村的第二个庄头,我们走进村委会办公大院。因为是周末,院子寂静而空阔,两排平房之间竖立着一面精致的影壁,在灰色边框的衬托下,洁白的墙面上的红字格外醒目——为人民服务。

在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一家院落的大门口并排长着两棵形状极佳的香椿树。树不高,却粗壮,零乱的枝杈顶端又生出若干细小的枝杈,看上去有如一只只凤爪。同伴赞叹道,枝杈多,滋芽就多,而香椿贵在头茬儿的嫩芽。树形调理成这样,看着就喜幸,而这样喜幸的香椿树在李家坟村随处可见。于是我想,香椿发芽的早春,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满街芳香中放飞制作精美的曹氏风筝,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坐落于李家坟村村口的曹氏风筝工艺坊摄影:岳强

古幡会体现京西民俗

大寒岭南麓的千军台与庄户是两个相邻的小山村,那里的古幡乐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雅乐一脉相承,而由古幡乐演绎的千军台庄户幡会,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军台社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外谋生的人,可以不回家过除夕和初一,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一定要回到家乡参加幡会活动。农历正月十五,幡会在千军台村举办,庄户人前往参加;正月十六,幡会在庄户村举办,千军台人前往参加。两村互为主方和客方。五彩缤纷的幡旗、高亢的唢呐、隆隆的大鼓,秧歌、舞狮、跑旱船、小车会等节目将幡会不断推向高潮。表演结束后,主村的村民将客人请到家中,美味佳肴,把酒言欢。第二天,主客互换,再进行新一轮幡会活动。

千军台与庄户村共有19面幡旗,每面幡旗代表一位神仙。幡旗色彩艳丽,又不失庄重,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古朴而和谐,体现了民间传统的审美取向。作为中国古老的道教文化的产物,幡会活动既保留了初创时的原始状态,又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譬如,窑神幡的出现就是京西采煤业的历史见证。

由打击乐和吹奏乐组成的幡会音乐,既有幡会专属曲目,也有婚丧嫁娶时经常演奏的曲目。这些曲目的创作年代十分久远,譬如,《小耍孩儿》、《大耍孩儿》为金元时期北曲的内容,《出队子》、《得胜令》、《沽美酒》、《滚绣球》为元代北曲的内容,《大煞尾》、《斗鹌鹑》为元代曲牌,《撼东山》为明代曲牌。幡会的历史有多悠久,听一听这些乐曲就知道了。

我对千军台庄户幡会早有耳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使我感到神秘莫测,古往今来,不知道它演绎了多少传奇故事。那么,产生幡会艺术的千军台村和庄户村,尤其是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千军台村,究竟是怎样的地方呢?

坐落于清水涧北岸山间台地上的千军台村,曾是汉初与匈奴交界的地方。蜿蜒于沟谷两岸的西山大道穿村而过,直达十几里外的大寒岭。相传唐昭宗时,驻扎在大寒岭以西的契丹骑兵经常越过边界袭扰边民,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霜降后,节度使刘仁恭下令火烧大寒岭。没有了草料,契丹人的战马饥饿而死,骑兵不战而溃,边民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明朝时,这座位于军事要地的小山村叫做千人台。到了清朝,因屯兵而改称千军台。

从村口往台地上走,有坡路,也有台阶。坡路旁边是石墙,零星的绣线菊、唐松草和青蒿从墙缝里长出来,点缀着单调的墙面。台阶旁边是青砖矮墙,墙上有垛子,看上去像是没有长高的长城。

我在寂静的村子里游走,村舍后墙上的标语大都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了。在参差错落的窄巷里,我对一座院落的门洞产生了兴趣。那个开放式的门洞建在高处,下面有一截儿石砌的台阶通向院门口的平台。台阶与院门形成直角,使院门显得很隐蔽。从那个角度望出去,可以看到一座老宅的屋顶,以及屋顶边缘开着粉红色小花的景天三七。

一阵铜锣声从北边的街巷深处传来。一位村民告诉我,那里有一座礼堂,里面正在排练古幡乐。我循着铜锣声找到了那里。礼堂是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一排水泥墙面的平房,门前空地上长着杂草,门口堆着杂物。里面的吊顶多处脱落,看样子已是年久失修。十几个手持铜锣的男女村民坐成半圆形,在统一号令下表情严肃地操练着。

作为京西地区民俗文化的结晶,幡会体现了京西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生存智慧。千军台村村头的迎客松和古影壁,见证着古幡会的历史变迁。大山深处的幡旗传了一代又一代,幡旗下的苍生,生生不息。

(原标题:寻访大西山的非遗文化)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岳强

流程编辑:L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