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未来时代,渐行渐近。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青少年们该如何应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曙光,将自己打造成未来创新的弄潮儿呢?日前,由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举办的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凡尔赛厅举行,来自科学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部分中小学校长、老师汇聚一堂,总结交流当前学校STEM教育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探讨学校人工智能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核心目标还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AI时代来临,学会编程要从娃娃抓起吗?
人工智能热潮涌动,少儿编程市场随之热闹起来。“但当前少儿编程教育市场不够规范,鱼龙混杂,主要存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成人化,甚至有的直接照搬成人编程的课程内容;二是过于强调兴趣导向,教学过于游戏化,编程等同于搭积木,无法完成思维训练;三是技能化倾向,过于强调就业升学导向开展应试化教学,忽视了教育的规律;四是缺乏系统性,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不符合教育规律,商业化宣传严重,教学缺乏可持续性。”
北京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戈光从人工智能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当前少儿编程教学的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教学强调“知识的融合”“知识的验证”“知识的应用”,人工智能教学应该是智能化背景下的知识体系构建,要突破传统学科分界的知识结构,培养针对问题的思考、设计和描述能力,培养用智能化机器和工具进行实践求解的能力。
其实,编程只是手段,也可以说只是非常基础的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基于阅读力的知识素养、基于数学基础的逻辑能力和将数据创造性地发生关联的机器翻译设计处理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与当前基础教育中的“语数外”科目是相对应的。
当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实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管文川指出,“问题可以由学生自主发现、提出,也可以是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如果研究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发生的,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很多个性化的问题,同样可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职业若被机器人取代,怎么办?
进入人工智能主导的时代,教育的意义将更加回归本源,那就是培养真正的思考者。很多人担心,未来许多职业将被机器人取代。蒲戈光教授见解独到,失业代表着人类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加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前瞻视野,具有主动超越的适应力,拥有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挑战未来的综合素养和发展应对变革的专长。”上海市民办彭浦实验小学年起开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机器人基础知识普及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在全校全年段开展了每周一课时的人工智能启蒙课程。
“我们再三斟酌,最终确定课程名字为启蒙课程,核心还是祛弊开蒙、启智普及。课程按照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系统地设置、最终还是指向育人,核心还是要将能力培养与时代要求相统一。”校长王春华介绍说,前不久,学校将五年级(2)班张梓奥同学在校本人工智能启蒙课程中设计的垃圾分类APP,向静安区全区的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推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编一段皮影戏剧本,通过手工作品制作出来,用编程的方法将它呈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市教委教研室编制的编程课程。在课程中,运用机器进行编程也只是最后结果的一个呈现手段,在编程之前学生需要大量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在人工智能的课程中,我们更多地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道德品格的培养。”管文川强调。
决胜未来时代,人才如何培养?
论坛现场,年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科技总辅导员陈岭展示的科普APP赢得一片掌声。一台IPAD、一根视频线,物理课本里那些扁平死板的插图,变成了生动立体,可看可听可玩的移动知识小百科。
“科学的方法才是精髓,只要掌握了核心的能力,到处都会产生奇迹。”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敏感慨地说,“坦率地讲,就算是计算机系的大学生,也并不都具备这种能力。人工智能教育不是为了人工智能而做的教育改革,而是在时代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的适应教育,学科要融合,大中小学的教育都要变化,未来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日前,由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举办的上海市“科学小公民”实践展示活动将开启暑假科技行动,今年这项公益活动也将主题聚焦人工智能,通过STEM实践征文、科学讲座、人工智能课程和项目体验、STEM擂台赛、专家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人工智能教学。“未来已来,作为科技传播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以更加专业的素养和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拥抱新时代。”会长李立波说。
新民晚报记者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