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古老的中国式动画电影看见文

一个戏台,一块幕布、一盏明灯,加上几个生动的皮影小人,就能上演一出饱含文化底蕴的皮影戏。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本集带大家一起了解海宁皮影戏的“门道”!

01

海宁皮影戏的诞生

关于海宁皮影戏的诞生,曾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晋代《搜神记》记载,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李夫人死去而寝食难安,有个叫少翁的齐人毛遂自荐,称自己能招回李夫人的魂魄。

少翁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

《民艺两三事·养心篇》之《海宁皮影影偶制作》纪录片带大家走近徐芦燕的影偶制作人生。徐芦燕虽然是85后,但画皮影已有10年。短片集中讲述了面对师父交给她的这份事业,她心理接受程度的转变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年轻一代民间艺人对于责任担当的理解。

作为新一代的皮影艺人传承者的徐芦燕说:“不希望将皮影束之高阁,给人感觉不接地气,好像只能待在博物馆保护起来,还是希望它能走进我们平常的家里。”

02

皮影影偶制作

海宁影偶受宋“绘革社”影响,制作上采用“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的方法,而且还保留着门狮、宫灯等宋代豪门特色。

皮影是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

起稿

根据皮影戏剧目的不同,设计绘制剧中人物、道具,也可称为“造型”。

过稿

皮质选定后,将定稿的图形描绘到皮上,图形的边线描绘到皮上就可以了。

剪皮

按过稿后描上的线条,将皮影剪下,剪的过程要求精确,不走形。

勾线

待图形完全干燥后,用墨水在牛皮上勾出图形的整个轮廓。勾墨过程要求运笔正确,线条流畅,一次成型。

上色

上色时用原色,即青红黑白黄五种颜色,不需要调色,但同一区块有颜色深浅之分,可以采用水分染或者同色多次加染方式,达到预期效果。

钉孔缝接

把影偶各部分用针线缝接起来,一般用长短针缝法,即用线一针缝接,两头打结。

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

▲指尖上看海宁皮影戏

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火鸟鱼虫、树石日月、亭台楼阁、车船马桥、桌椅器皿等等,以便配合表演。其制作工序与制作影偶相仿。

03

海宁皮影戏唱腔的特征

海宁皮影戏的唱腔主要以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和“弋阳腔”为主。

▲美丽非遗·灯与影的传人

宋室南迁,“皮影戏”也随之来到海宁,在流传的过程中与“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盐腔”后来发展成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

其声腔适用于文戏,轻柔幽静幽雅,加以笛子、二胡伴奏,形成的曲调抒情婉转,定调较低。

▲点击观看皮影戏

皮影戏正本戏所用的“长腔”即“阿拉腔”,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海盐腔”,是海宁皮影音乐最重要的一种风格特色。

皮影戏传统剧目《龟与鹤》

“弋阳腔”又称“乱弹”,属于南戏声腔范畴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是海宁皮影戏的另一重要唱腔,其声腔高亢有力、少节奏、顺口而歌。

两种声腔的结合,使曲调既能激昂有力,又能优美抒情,显示了海宁朴素的地方色彩。

皮影戏传统剧目《花果山闹龙宫》

皮影戏传统剧目《小花猫钓鱼》

海宁皮影经过千年的岁月浸润,不断吸收地方民间艺术的特色,成为既具有传统南宋遗韵,又具新风的精美工艺品。

图片来自海宁皮影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4.html